搜索
首页
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
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
关注
去评论
公司简介
工作感受
(0)
内推招聘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公司及产品、业务简介
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 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豆捞餐饮文化的企业。公司秉承“天然、健康、美味、时尚”的经营理念,以传统豆捞技艺与现代餐饮理念相结合,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餐饮服务。经过十余...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存续
公司全称: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
曾用名:-
法人代表:张洪波
成立时间:2014-03-17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信用代码:91330726094721676X
参保人数:0
注册地址:浙江省浦江县大桥南路228号
官网地址
-
客服电话
0579-89391777
企业性质: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浦江县天慧品尚豆捞餐饮有限公司属于私企(私营企业)。
相关公司
贵州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贵州医科大学前身为1938年建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首任院长是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贾魁、杨济时、刘维德、洪谦、林绍文、侯宝璋、张孝骞、郭秉宽、王季午、朱懋根、李瑞麟、李漪、王志均等大批学术造诣精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国立贵阳医学院,使其被誉为当时的“小协和”,开创了贵州高等教育之先河。 1950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并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65年将“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划离另行组建“贵阳中医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4月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是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口支援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3278亩,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12所,非临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33个。拥有多个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平台58个。 学校现有教学单位21个,本科专业4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分子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智能医学)。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一流学科5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持下开办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班——“协和班”,在贵州省率先举办临床医学精英班。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532人(其中本科生24232人,研究生4125人,留学生175人),目前,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7.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学校在职在岗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6人(博士学位90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35人)。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8人、贵州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百人领军人才3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0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4人。 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项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03项,立项数逐年递增,由2016年的48项增长到2023年的126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特色明显。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医优势,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立了省内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紧急医学救援、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药物临床试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方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立足贵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成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吉林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 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训练班,经历了东北银行干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吉林省财贸学校等几个历史时期,1978年5月恢复吉林财贸学院;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1992年-2000年隶属国家税务总局直属管理;2004年入选十所“吉林省重点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是我党在东北创办的红色金融教育基地,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是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是国家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 200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的净月潭畔,校园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收藏纸质图书173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外文原版期刊83种,中外文数据库63个。自然、典雅、厚重、博大的校园环境和宽敞、明亮、向阳、舒适的学生公寓,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软科2023年大学排名中,位列财经类大学排名第25。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为目标,着力推进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77年来,坚守“为党和国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财经英才”,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奋战在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业界精英、行业翘楚,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吉林振兴发展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第一个会计学女博士、第一批金融学博士等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985和211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传承血脉,继续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财经人才。学校学子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设计竞赛、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着力搭建起“思想充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的德育教育平台,涌现出一批致力社会爱心事业的公益典型:连续24年照顾孤寡老人“爱的接力”团队、“妈妈老师”吕金华、全国“十佳孝贤”之首张尚昀、连续24年的“代理妈妈”、“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张爽……书写了吉林财经大学学子爱心奉献的感人佳话。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着生源和就业优势,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麦可思就业质量评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7%以上,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被誉为“银行家的摇篮”“税务系统的黄埔军校”。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致信表彰。 学校坚持学科立校,着力构建“突出优势、扶持新兴、坚实基础”的学科生态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8个,其中“一流学科A类”1个,“一流学科B类”1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1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5个;经济学科为“2019年度吉林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法律、税务、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会计、审计、金融、公共管理、保险、新闻与传播、图书情报、电子信息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12个;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是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A类高校。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新文科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7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10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吉林省高校“金课”建设项目7个,省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省级高校“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2门,省级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1门;省级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学校建有吉林省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是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项目的省属高校;是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示范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亚泰工商管理学院为“中国十佳MBA商学院”。 学校坚持以人才兴校为重点,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精英荟萃,名师云集,著名学者、专家袁孟超、余性元、王思立、赵希献、胡继纯、宋冬林等先后在校任教。教师中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经济与贸易类、统计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有省突出贡献专家9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1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学新秀2人,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1人;列入吉林省人才政策分类定级人才246人次。 学校坚持以科研创新为抓手,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建有中宣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有吉林省“2011计划”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3个,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首批吉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学校主办《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其中,《当代经济研究》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财经大学主办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刊,现为中宣部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类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A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税务与经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近年来,学校有十多人次受聘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在省委、省政府、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重大规划、重大决策、重要文件起草制定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吉林振兴发展需要,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重点在金融、财税、产业经济等领域咨政建言,有60余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一些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与国境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5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创始高校之一,“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促进与俄乌白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实施院校。1999年开启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目前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举办会计、金融和电子商务专业3个本科办学项目。与海外友好高校共同设计开发学生学位项目及交流交换项目50多个,项目交流涵盖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专业范围实现全覆盖。学校长期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吉林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资格院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吉林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紧扣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聚焦“两大任务”,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建设关键任务;力争实现“一大突破”(博士授权单位与授权点力争实现历史性突破);努力达到“三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成绩。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组织育人方向承建单位,1个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节专题党课入选全国“精品党课”;2个党支部在教育部办公厅举办的两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获微党课特色作品、推荐展示十佳精品成果各1个。有2个全国党建样板支部,2个全省党建标杆院系,4个全省党建样板支部,1个“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全省高校精品e支部。1人入选全省十九大宣讲团成员,1人入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宣讲团成员,9名同志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43名老党员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注
学习气氛比较好,但是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往是特别不方便的。建议:应当多重视学生的发展,老师不要糊弄学生,应当多讲些实质性的东西。
评价
4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吉林师范大学
关注
没有什么发展,坑人的,没有和领导的关系你就是最底层的那一个
评价
2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广东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2021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3年获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总面积近2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759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4473人,本科预科生25人,研究生3096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儿医学院、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8个学院(部)。 学校开设普通本科专业41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及毒理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临床医学已进入全球前3‰。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8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4个。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27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近三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临床医学专业以有效期6年通过教育部认证。第一临床医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建设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19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11人,具有高级职称768人,占比54.43%;具有博士学位578人,占比40.96%。研究生导师共1490人(含校外基地),其中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1396人,双聘、外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7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学校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4 家依托单位之一, 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科创“高地”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湾区创新生态联盟和湛江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9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30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金23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2244篇,出版学术著作207部,获国家专利授权387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首批9家医院之一,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国家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专业2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包括全科医学科在内的25个二、三级学科的规培资质认定)。有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11所,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16万多册,电子图书16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可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 学校植根基层,薪火相传,厚德精医,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 办学65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0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7.20%,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八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连续三届(六年)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四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80项、省级410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肩负“兴医强医、守护健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的责任使命,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显著、同类前列、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春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长春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研究型省属师范大学,更是一所拥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建的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是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百余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长春府学堂、长春县立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长春师范学校。1958年市政府在长春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长春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在时名“二师”的校园里,发动了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编辑、发行了吉林省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学校是吉林省中共组织的诞生地、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 学校建有长吉、乐群、北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12.5万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0.5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1亿元。图书馆藏书205.07万册。学校设有81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目前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1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1项;有2个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技术学院;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二级分院,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有2个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6个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5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吉林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3个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2个吉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有7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8门吉林省精品课程,41门吉林省优秀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6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有3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个吉林省红领巾学院,1个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获批教育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获批教育部“东北三省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吉林省支援新疆西藏教育培训基地”“学前与小学教师教育省市共建基地”“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A类高校。有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1个一流学科B类、4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3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同时承担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7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4人,校外实践导师233人,在册研究生规模近二千人。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建设,瞄准关键领域,持续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出新质人才。通过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固本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导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科教产教融合推进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不断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学校建成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30个,获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3项,吉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吉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13门,吉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及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得各级各类研究生专业技能大赛奖励百余项。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36个,其中“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国家发改委设立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吉林省功能生物分子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0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9项,2016年首次突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12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1项;发表学术论文6841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三大检索论文141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245部。 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人,“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41人次,吉林省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1人。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西班牙建有一所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文化学院、美国赛基诺谷州立大学开展了5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与国外有关组织机构合作成立了“法国文化中心”“法国高等教育吉林省推广中心”“西班牙文化交流中心”“普希金学院俄语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教育中心”“日本文化中心”“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等,加入了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十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全国“十佳”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拓宽了学校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几代长师人的不懈努力,长春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关注
工作累,工资少,领导毛病太多。如果不是因为有寒暑假,我不会在那儿待这么久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西南林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构建了从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涉林学科为特色,林理融合、林工融合、林文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十佳大学、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省级绿美校园、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办学历程】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更名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教学机构】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架构,现设有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湿地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等18个教学机构。 【师资队伍】学校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3.1万余人,有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72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原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6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省委联系专家12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7人。 【人才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现设有本科专业8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0个,其中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含产学研项目62项),获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含参与1项)。云南省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云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省级创新创业学院、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获批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流学科3个、特色学科建设计划4个、新学科培育计划1个。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学研究】学校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3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10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4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昆明市国际研发中心1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2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5个、研究基地1个、智库2个,社科普及基地2个。2010年至今先后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0项。2023年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1人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办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学校现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证书、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格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格证书、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 【合作交流】学校立足特色学科、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非洲马里共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各1所,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获批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派优秀师生赴外学习深造,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外籍专家曾获得云南省政府“友谊奖”和“彩云奖”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留学生生源国覆盖五大洲20余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及非学历留学生。成功举办“第六次亚太地区林业教育机制协调会”“首届澜湄流域林业大学校长论坛”,当选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院校;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老挝国立大学、泰国农业大学以及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签署《澜湄流域林业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林业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合作达成共识。成立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连续数年面向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等27个经济体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林业中高级官员和科研人员百余名。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普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2500余亩,馆藏纸质图书202.4万册,电子图书108.0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个。大型仪器设备198台,资产原值9861.32万元。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50万余份,是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公众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林草科普基地和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发展愿景】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凝心聚力、对标一流、抢抓机遇、追求卓越,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江师范学院
关注
待遇很差,不适合长期发展,而且还没有福利,总之很不满意
评价
2.5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盐城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余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湿地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56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品牌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批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学校是江苏省也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学校现有14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软件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省重点学科4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4个,其中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被评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是江苏省首批15家重点培育智库之一。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余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00余人、博士500余人,210余名教师被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8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韩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9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来华留学专业,鼓励师生进行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推动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学科建设接轨前沿。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五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荣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获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29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每年有近700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获评江苏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连续多次被表彰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是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文明校园、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绿色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包斌、陆一军夫妇当选“中国好人”,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当选“助人为乐”类江苏省道德模范。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