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学校介绍
评论
(0)
薪资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大连外国语大学于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迄今已有60年历史。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公立外国语大学,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回应时代需求,响应国家号召,服务民族复兴,在强国建设中展现“大外作为”。...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大连外国语大学
曾用名:-
法人代表:刘宏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210508万
信用代码:122100004224370186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官网地址
http://www.dlufl.edu.cn/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411-86111157,0411-86111158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13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
相关学校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弘扬“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国际导向、外语共核、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开拓出一条“内涵发展,质量为先,中外合作,分类培养”的办学路径。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型外国语大学,具备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完备办学体系。学校还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创办了《外国语文》、《英语研究》等学术期刊。学校已成为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英文为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SISU)始建于1950年,是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成立的,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195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1951)、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1952)、西南俄文专科学校(1953)、四川外语学院(1959)五个阶段。2013年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校园环境 学校背靠歌乐,面临嘉陵,校园呈梯级向歌乐山延伸,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和重庆市著名的和谐生态型校园,是大山城中的迷你山城。 学科专业 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设有22个教学单位、1所附属中学和1所附属小学。学校开设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专业26个(24个外语语种),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含二级学科13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含二级学科4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涵盖4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2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项目特色专业、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现有全校教职工1354人,专任教师89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为50.95%,博士占比为46.50%。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人才3人,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次,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重庆市巴渝学者、英才计划40人次,“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2人次,重庆市宣传文化第二批“五个一批”人才、“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4人次,“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及“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40人次。现有全国一级学会、二级学会会长和副会长8人次。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备案基地、2个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学报《外国语文》是全国“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英语研究》是CSSCI来源集刊。学校成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院、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重庆市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法治研究中心等应用型研究平台,产出了一批有价值、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学校是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等全国学会组织的二级学会会长单位。 国际合作 学校与3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建有中澳商务英语、中法物流管理等2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多哥洛美大学、美国俄亥俄州东部中央教育服务中心建有孔子学院3所,与厄瓜多尔思源中国语学校建有孔子课堂1所。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本硕博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合作、海外引智,年均接收各类国际学生400余人、长短期外专外教70余人,外派教师100余人、学生600余人。学校是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GAFSU)高校之一,法语国家大学协会(AUF)正式会员单位,与国外政府及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歌德语言中心、塞万提斯语言中心、意大利语中心、俄语中心、白俄罗斯研究中心等涉外教育与文化交流机构。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71公顷,教学设施完备,有西南地区较完善的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等。目前全校拥有教学实验室110多间,建成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分别是外语语言实验中心、传播技能综合实验中心、外交外事实验中心;外语语言实验中心拥有座位近4000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设备价值约3000万元。学校图书馆现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130万册,涉及22个语种,电子图书185万种,电子期刊64460种共100万册,数据库总量达到99个。近年来,我校积极引进包括中国期刊硕博论文数据库(CNKI)、超星发现系统、GALE参考工具书、PQDT学位论文等93个中外文数据库;自建了德语特色数据库、随书光盘发布系统数据库,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社会服务 学校发挥外语优势和特色服务社会,为提升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水平、创造更好的开放经济环境、促进重庆产业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学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之一,学校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重庆智博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等众多国际大型活动和重庆市外事活动提供接待、翻译、联络、协调、礼仪、向导等服务,受到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建校72年来,川外学子的足迹遍布全球,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重庆市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外交事业与文化传播、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展愿景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川外国语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朝着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吉林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融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生为一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现任党委书记王喜库,校长杨小天。 学校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配套齐全。现有20个学院,1个教学部,4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99个实验室。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5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7.31亿元。图书馆藏书229.01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697人,研究生3308人,中国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历生及交换留学生37人,专科生3324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641人,其中正高级216人,副高级484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864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3人次,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5人次,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7人,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6人,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6人,吉林省优秀教师8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吉林省教学新秀4人。学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保持本科教学优势特色。现有66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4个,省级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3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项目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4门,省级优秀课程67门;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教育训练基地3个,省级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吉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校8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3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72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多次被授予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2021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项目院校”,先后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我校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中文预科,学校设有汉语水平考试考点。自2021年以来,学校承办教育部“汉语桥”线上项目3次,近1000名外籍留学生报名参加我校设计的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 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迅速。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0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900余篇,CSSCI收录期刊论文187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7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 学校对外交流活跃,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师生互派、学术交流、外专引智、留学生教育、汉语推广、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2011年来,通过各类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境)外留学进修300余人次,选派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流项目、文化体验、实习实践等形式赴海外交流学习1000余人次。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6个。 吉林师范大学秉承“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精神,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以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品格与专业技能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生成。毕业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自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09年,学校先后被吉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授予“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2010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15年,学校被授予“吉林省文明单位”称号。2019年,学校被授予“全省文明校园”称号。2022年,继续保留“吉林省文明校园”称号。展望未来,吉林师范大学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文化润校、开放活校、民生优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为,阔步迈向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新征程,为实现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更大胜利和荣光。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东医科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2021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3年获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总面积近2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759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4473人,本科预科生25人,研究生3096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儿医学院、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8个学院(部)。 学校开设普通本科专业41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及毒理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临床医学已进入全球前3‰。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8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4个。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27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近三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临床医学专业以有效期6年通过教育部认证。第一临床医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育建设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19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11人,具有高级职称768人,占比54.43%;具有博士学位578人,占比40.96%。研究生导师共1490人(含校外基地),其中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1396人,双聘、外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7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学校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4 家依托单位之一, 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科创“高地”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湾区创新生态联盟和湛江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9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30个。“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金23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2244篇,出版学术著作207部,获国家专利授权387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首批9家医院之一,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国家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专业2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包括全科医学科在内的25个二、三级学科的规培资质认定)。有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11所,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16万多册,电子图书16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可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 学校植根基层,薪火相传,厚德精医,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 办学65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0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7.20%,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八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连续三届(六年)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四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80项、省级410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肩负“兴医强医、守护健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的责任使命,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显著、同类前列、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河北经贸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有哲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的多学科财经类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上溯至1953年的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石家庄合作学校,后几经发展变迁,1995年由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合并组建而成河北经贸大学。学校分北、南、西三个校区办学。其中南、西校区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座落于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校本部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学府路,地处石家庄市西北部滹沱河畔,占地2630余亩,绿化面积达40%以上。学校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奋斗目标,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2022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战略机遇,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党建工作成效引领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15个本科学院、1个教学部以及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独立学院)。截至2023年8月31日,在职教职工1676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15人、占比51.68%,具有博士学位的617人、占比51.85%。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7个,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等近200人次。 学校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招生专业。《河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方案(2021-2025年)》中,学校被纳入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范围,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学校共有3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7个,占本科招生专业数的79%。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49门。学校积极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法学”“金融科技”“数字财会”“数字经济”“智慧工商管理”“智慧物流管理”等6个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形成了“价值引领·科技赋能·文化滋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带动48个本科招生专业全面新财经转型,培养“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学校面向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1000余人。 学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并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新文科实践项目和新工科实践项目(4项)等国家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0余项,省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50余项。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通专融合,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体系,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数量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坚持完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持续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纵向课题立项603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1项,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450篇,出版学术专著74部。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长,主动以科研创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新成立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7家省级科研平台和城市可持续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19个校内非实体研究机构,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形成28项咨政建议得到各级领导40余次肯定性批示。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5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长期保持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承担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培养、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培养及河北省政府奖学金培养工作单位之一,累计培养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2021年,学校成功开设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简称ISEC)项目(会计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在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方面成果显著,与加德满都大学、赞比亚大学共同创办了2所“孔子学院”。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和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均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还被授予“全球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学校荣获“‘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奖”。 面向未来,河北经贸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发展战略和“夯基础、强内涵、拓格局、上层次”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发进取,贯彻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深化新财经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过程中作出更大的经贸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春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长春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研究型省属师范大学,更是一所拥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建的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是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百余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长春府学堂、长春县立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长春师范学校。1958年市政府在长春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长春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在时名“二师”的校园里,发动了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编辑、发行了吉林省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学校是吉林省中共组织的诞生地、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 学校建有长吉、乐群、北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12.5万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0.5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1亿元。图书馆藏书205.07万册。学校设有81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目前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1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1项;有2个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省级创新技术学院;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二级分院,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有2个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6个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5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吉林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3个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2个吉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有7门吉林省一流课程,18门吉林省精品课程,41门吉林省优秀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6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有3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个吉林省红领巾学院,1个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获批教育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获批教育部“东北三省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吉林省支援新疆西藏教育培训基地”“学前与小学教师教育省市共建基地”“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A类高校。有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1个一流学科B类、4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3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同时承担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7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4人,校外实践导师233人,在册研究生规模近二千人。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建设,瞄准关键领域,持续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出新质人才。通过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固本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导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科教产教融合推进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不断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学校建成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30个,获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3项,吉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吉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13门,吉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及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得各级各类研究生专业技能大赛奖励百余项。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36个,其中“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国家发改委设立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吉林省功能生物分子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0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9项,2016年首次突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12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1项;发表学术论文6841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三大检索论文141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245部。 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人,“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41人次,吉林省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1人。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西班牙建有一所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文化学院、美国赛基诺谷州立大学开展了5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与国外有关组织机构合作成立了“法国文化中心”“法国高等教育吉林省推广中心”“西班牙文化交流中心”“普希金学院俄语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教育中心”“日本文化中心”“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等,加入了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十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全国“十佳”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拓宽了学校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几代长师人的不懈努力,长春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西南林业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构建了从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涉林学科为特色,林理融合、林工融合、林文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十佳大学、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省级绿美校园、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办学历程】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更名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教学机构】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架构,现设有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湿地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等18个教学机构。 【师资队伍】学校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3.1万余人,有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72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原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6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省委联系专家12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7人。 【人才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现设有本科专业8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0个,其中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含产学研项目62项),获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含参与1项)。云南省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云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省级创新创业学院、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获批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流学科3个、特色学科建设计划4个、新学科培育计划1个。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学研究】学校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3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10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4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昆明市国际研发中心1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2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5个、研究基地1个、智库2个,社科普及基地2个。2010年至今先后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0项。2023年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1人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办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学校现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证书、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格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格证书、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 【合作交流】学校立足特色学科、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非洲马里共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各1所,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获批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派优秀师生赴外学习深造,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外籍专家曾获得云南省政府“友谊奖”和“彩云奖”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留学生生源国覆盖五大洲20余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及非学历留学生。成功举办“第六次亚太地区林业教育机制协调会”“首届澜湄流域林业大学校长论坛”,当选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院校;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老挝国立大学、泰国农业大学以及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签署《澜湄流域林业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林业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合作达成共识。成立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连续数年面向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等27个经济体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林业中高级官员和科研人员百余名。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普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2500余亩,馆藏纸质图书202.4万册,电子图书108.0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个。大型仪器设备198台,资产原值9861.32万元。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50万余份,是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公众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林草科普基地和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发展愿景】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凝心聚力、对标一流、抢抓机遇、追求卓越,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江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的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地处重庆市涪陵高新区。学校始建于1931年,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历经九秩春华秋实,特立两江奋楫扬帆。 学校秉持“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办学定位,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重庆市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湖光潋滟、江石卓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院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整体向应用型转变高校、重庆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现有二级教学单位21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2万余人。 党建引领,政治建校。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学校党委和7个基层党组织荣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重庆市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7个。 立德树人,育人立校。学校持续巩固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8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论证。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96门、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7门。立项建设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2个、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3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学院1个。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75位,其中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榜单排名第6位、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榜单第15位。 群贤毕至,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6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500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获聘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15人。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中国侨联、重庆市科技局等创新团队12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个,重庆市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2个。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师范院校第48位、新建本科院校第19位。 重学崇术,学术兴校。学校现有重庆市“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ESI全球1%学科2个。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其中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三峡生态环境监测》(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跻身全国高校前150名。科研经费连续3年突破1亿元。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政府成果奖50余项。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综合竞争力排行中排名第5位。 厚植巴渝,服务荣校。学校坚持“治学促乡”的社会服务理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服务社会中展现新作为。与重庆10余个区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3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000余项。研究团队与企业共同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单套产能精己二酸生产线,首次提出了锰锌铁氧体原料的绿色制备工艺,自主研发了分布式页岩气光纤智能感知系统,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高海拔榨菜品种“高山青”;咨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65篇次,编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发展规划120余个。 放眼世界,开放名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1个国家32所国外大学和机构签署校际合作交流协议,选派出国访学、交流师生500余名,招收来自30个国家留学生300余名,建成渝东南首个汉语水平考试考点。中马智能建造产教合作平台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一带一路中马文化交流中心、中波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交流平台效益日渐凸显。先后与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共建“长江科创学院”,举办“慧谷湖科创实验班”;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 文化传承,精神润校。学校坚持文化铸魂,精心打造“长师八景”“鉴湖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届制化举办“党心朗读者”“最美长师”“感动长师”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大学生预备役连队获批教育部“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六位一体“青春e站”大学生社区获批重庆市“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彩虹之家”市民学校荣获“重庆市第四批学雷锋示范岗”。 弦歌颂雅,风华赓续。当前,全体师生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坚定“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方略,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三步走”总体战略安排,奋力书写“三大新篇章”,努力实现“五大显著提升”,全力实施“八大计划”,全面建设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盐城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余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湿地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56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品牌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批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学校是江苏省也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学校现有14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软件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省重点学科4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4个,其中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被评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是江苏省首批15家重点培育智库之一。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余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00余人、博士500余人,210余名教师被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8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韩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9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来华留学专业,鼓励师生进行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推动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学科建设接轨前沿。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五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荣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获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29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每年有近700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获评江苏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连续多次被表彰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是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文明校园、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绿色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包斌、陆一军夫妇当选“中国好人”,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当选“助人为乐”类江苏省道德模范。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江苏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亿余元,中外文藏书198万余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智能医疗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学院等9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8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600人。现有院士1人(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江苏省突贡、“外专百人”、“双创人才”、“特聘教授”、“333工程”、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200余人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虚拟仿真教研室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2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江苏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9个(项),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含一流、特色专业)10个和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9个。国家一流(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省级项目129个(门、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个。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6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190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00余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余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230余家、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智库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英、法、美、加、澳、新、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继往开来、实干创新,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闽南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849人。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1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0人次。 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19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3项。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台港澳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关系,开展稳定的友好合作。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来校修读汉语非学历课程和本、硕、博学历专业。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双学位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课程、硕士预科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学校秉承“博学 明理 砺志 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多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