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9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赞誉有加?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春秋时期任齐国宰相,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以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强民富。因为管仲在出任齐桓公的宰相之前,本来是辅佐齐桓公的君位竞争对手公子纠,在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之后,他转而投靠了齐桓公,这在当时颇受非议。
一次,子路问孔子:“齐桓公当年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了,而同样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却不自杀,因此管仲这个人不仁,对吧?”孔子却说:“齐桓公能够不用战争而团结起多个诸侯,抵御四夷,这完全是管仲的功劳,这是非常大的仁啊!”管仲虽然违背了君臣之义,但因为他利用和平的手段使诸侯团结了起来,抵御北方的蛮族,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孔子便称赞他。由此可见,强调君臣节义的孔子,并不将君臣之义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而是将民生放在了高于君的位置上。这里体现了孔子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另一次,子贡又以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便将自己的想法阐释得更清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今天还享受这个好处。如果不是管仲,我们都可能被夷人统治而成为野蛮人,一些平常的小信用的丧失怎么会影响管仲的大功劳呢?”
从孔子的两次回答我们可以看出,针对管仲的不为公子纠殉死反而投靠政敌的行为,子贡和子路都以为管仲是不忠,也是不仁的,但是又有些犹疑不定,所以就来询问老师孔子。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孔子大大地夸赞了管仲的功绩,而对他不为公子纠殉死却只字不提,这说明孔子看问题和人物并非单一地固守某种标准,而是整体统一地来看待。
另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对于鲁国也多有侵犯,不仅对鲁国使用经济制裁,而且还占领了鲁国的不少土地,但孔子并不因为自己是鲁国人而否定了管仲,这也说明了孔子不以狭隘的一己厉害为标准,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评判别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