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8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的信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拒绝做隐士?
孔子自己倒是没说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这是别人对于孔子的评价。《论语·宪问》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鲁国都城看门人那里投宿,看门人问他的来历,他回答自己是孔子的弟子。那个看门的人便说:“哦,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啊!”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看门人多半也是个隐士,不然的话,也不会一提到孔子,便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说孔子。可见,在旁人看来,孔子当时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的结局是十分清晰的,必然要失败。的确,在当时那样一个诸侯纷争的年代,行“仁”重“德”这一政治理想的确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旁观者已经看透了的现实,恐怕孔子自己心里也一清二楚,之所以不肯归隐,选择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多半也正是出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
关于此,孔子自己曾做过一次解释。有一天,孔子一行周游到楚国负函一带,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孔子看到两个人在水田里劳动,就派子路去问路。这两个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都是楚国的隐士。当得知这一行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时,两个隐士不但没有帮忙指路,反而教训了子路一顿:“现在都是一些乱臣贼子、昏君乱相在治理天下,世道一片黑暗,谁能够听你们的说教,谁又能够跟着你们一块去改变这个状况?就凭你们这几个人,怎么可能改变天下?你的老师为什么不告诉你这个道理?你又为什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你与其跟着你老师这样躲避昏君,做避人之士,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子路回来后,对孔子复述了隐士的话。孔子听了以后说:“人怎么可以和鸟兽同居呢?我不和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如果天下安定,人民幸福,当然不需要我们来改变什么了,这时做隐士或许还可以。但如今天下混乱,民生艰难,正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啊!”这里孔子便道出了自己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委,也说出了自己不做隐士的原因。不是不愿意做隐士,而是考虑到自己的责任,社会需要自己做出努力时,即使明知不可为也要争取一下,这正显示了孔子的伟大之处。后人对隐士只是欣赏,对孔子则是崇敬。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