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

关注
去评论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2.5
共2人评分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公司及产品、业务简介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伟股份”),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以下是中伟新材料股份...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存续
公司全称: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贵州中伟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邓伟明
成立时间:2014-09-15 注册资本:93708.9814万人民币
信用代码:91520690314383681D
参保人数:3198
注册地址: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2号干道与1号干道交汇处
客服电话
0731-87013987
企业性质: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根据您提供的企业名称“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判断这是一家私企。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通常是由私人投资者投资设立的企业,因此“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属于私企。
相关公司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建校于1950年,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专科院校,隶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接受省教育厅的管理和指导。在长达72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秉持“悬壶济世、孜孜以求”的校训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专任教师680余人,附院医护人员6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共1300多亩,固定资产达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目前,在菏泽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占地1100余亩的新校区正在筹建中。 学校目前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眼视光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预防医学、健康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医学营养等20个专业、3个专业方向和1个专本贯通培养专业。其中,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3个专业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专业示范点;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和助产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健康照护专业群、临床医学专业群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多个专业为全国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常委单位和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药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3门;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69门,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8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 学校设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等17个校内实践基地实训基地。现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医养结合型康复养老基地,校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90余家。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鲁南制药、辰欣药业、泰格医药等企业合作,成立了“鲁南班”“辰欣班”和“漱玉店长班”,实施订单、定向式培养。 学校与潍坊医学院达成合作协议,联合招收护理专业“3+2”专本贯通培养班。与英国拉纳克郡新学院、德国格拉健康应用技术大学、韩国信韩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参加了“中国—英国—全球教育伙伴”基金“一带一路”口腔健康项目,建立多方合作关系,推进校际和学生间的职业与文化交流。 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医疗卫生单位、药厂,就业质量高、稳定性强,社会认可度高。自2000年以来,专升本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始终位居山东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现为全国健康养老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单位、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先后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菏泽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菏泽市花园式单位”“山东教育慈善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四川音乐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音乐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1959年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国内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学校有武侯、新都、临空经济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设有24个教学部门、10个研究机构。办学层次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在校生规模14000余人,是全国十一所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之一。 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为主体,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现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教育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3年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有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绘画、产品设计、艺术史论、环境设计、雕塑、数字媒体艺术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录音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0门省级一流课程和示范课程。 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86人,其中:二级教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部优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25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26项,“中国音乐金钟奖”35项,发明专利40余项。近五年来,学校师生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比赛和评奖中获得奖项47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立项6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学校拥有“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音乐数智实验室”“四川音乐艺术普及基地”等一批省级重点学术研究平台,学报《音乐探索》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重视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举办各级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外事活动。学校与10多个国家的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学生赴海外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加各类海外交流项目。学校从2003年开始招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学校积极服务中心大局,大力开展校地合作,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与多个城市、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积极响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共有68所高校参与,为成渝双城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学校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已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学校与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高水平展演场地,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打造“音乐之都”和“西部文创中心”。 经过八十多年的办学发展和几代川音人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艺术人才。音乐教育家常苏民、羊路由、刘文晋、邹鲁、郎毓秀、黄虎威、但昭义,美术教育家马一平,作曲家高为杰、何训田、贾达群,歌唱家范竞马、霍勇,表演艺术家刘晓庆,钢琴演奏家陈萨、王心源、孙麒麟,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文薇,流行音乐歌手李宇春、谭维维、何洁、王铮亮、魏晨等都是优秀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办好艺术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促进文艺繁荣”办学理念,恪守“尚美创新”校训,坚持立足现在、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专业艺术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春建筑学院
学校制度太不好,总之不好??
评价
2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深圳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学校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倡导“唯实求精",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示范性一流研究技术型大学。 自2019年首次独立招生以来,三年间我校招生规模、专业数量迅速发展,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我校面向全国六省份普通理科类考生录取807人,均为一次性满额投档。省内首次独立招生投档线即位列广东高校理科第九,高于理科高优线26分录取。录取线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40分至60分录取。 2020年我校面向全国十省份招生,并首次招收文科生和艺术生,共录取1596人。省内理科高于高优线29分录取,录取线位列广东高校理科第九,最高分达613分,省外理科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40分至65分录取。 2021年我校面向全国十五个省份招生,共录取3005人。2021年广东省首次实行“3+1+2”新高考模式,我校物理类录取线560分,历史类录取线548分,录取线广东高校排名再创新高。省外理科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50分至70分录取,省外文科大多高于当地一本线20分至30分录取,省外文理科录取线较往年大多有10分以上的提升。 2022年,我校将面向全国十九个省份招收普通本科生3400人,招生专业将增至三十个,欢迎报考。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武汉晴川学院
学校介绍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教育部办学条件评估验收合格高校 ◆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湖北省“平安校园” ◆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前校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教授为首席顾问 ◆全国软件设计、电子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成绩领跑全国同类高校,高于部分985、211高校 ◆学生考研率,英语四级、专业八级一次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办学设施一流,依山傍水,被公认为“最美大学校园”之一 ◆传承百年武大文化底蕴,被誉为“最有爱心”、“最具活力”高校 ◆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综合办学实力位列全国同类院校20强、2016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强民办高校、2016湖北十佳民办本科高校、新华网2020年度“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央广网2020年度“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湖北省高校伙食管理及防疫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20年度高校电信网络诈骗警情防控先进单位。 武汉晴川学院的前身为武汉大学举办的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6年4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晴川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基础设施一流】 学校占地面积千余亩,主校区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坐落在4A级龙泉山风景区,校园背靠龙泉山,面朝梧桐湖,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四季如画,被公认为“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建有现代化、功能齐全的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学习休闲区、住宿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其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近百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可同时容纳13000人上课或实验实训;花园式的学生公寓,均配有独立卫浴、空气能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光纤网络全覆盖;学生食堂(安装中央空调)被誉为武汉高校中“最质优价廉”的食堂,金融服务网点、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 学校现设会计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北斗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艺术学院、设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学院,42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管、工、文、艺、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2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已招收6届),1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个湖北省“十四五”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4个专业获评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有管理类、计算机类、传媒艺术类等多个应用型专业集群,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设立北斗学院,开办导航与位置服务、物联网应用等相关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坚持共享武大优质资源,高起点办学。各二级学院院长均由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师团队中,教授、副教授教师占比近40%,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近90%,博士生导师及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等专家学者近40人。学校还自主培育了一批“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高素质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聘请了一批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等行业精英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推行分级教学、分段分类培养,努力搭建“横向能拓展、纵向能提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获湖北省政府第八届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与美国TI公司、阿里巴巴、万豪国际、人福医药及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近百家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航母”,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湖北)人才培养基地,开办“金融证券”、“会计信息化”、“网络营销”、“传媒艺术”、“工业机器人”等近20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毕业后,优先就业。 就业创业:学校积极推进就业“一把手”工程,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4%,毕业生质量获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认可。晴川学子还可与985、211高校学生一样,拥有在当代集团及旗下各上市公司和名企的就业机会,每年大批晴川学子被优先录用。近百名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企业资产超千万,部分资产过亿。 考研深造:2010年以来,考研录取率逐步提升,大批晴川学子考取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生。 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软件大赛、全国电子商务挑战赛、全国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的获奖成绩居同类院校前列。 双证融通:学校具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格,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多个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升本教育:学校具备“普通专升本”招生资格。专科学生毕业后,可参加学校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学校根据考试成绩自主划线录取。 【奖助体系完善】 学校率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资金主要用于扶贫济困,支持优秀学子创业,奖励品学兼优的晴川学子等方面。学生奖、助、贷、免、勤工助学体系完善。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近千万元,奖助覆盖率达到40%。 【校园文化浓郁】 学校设立了万瑞兴文化艺术基金,全力打造以“美丽晴川、大爱晴川、魅力晴川、特色晴川、平安晴川”为特征的一流校园文化;成立了晴川艺术团(下设舞蹈团、民乐团、流行乐团、合唱团等10个分团),20多位国家级艺术名家加盟;成立了晴川书院,国学名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教授任院长,开设“国学大讲堂”,弘扬国学国粹;组建了湖北省大学生京剧团、当代美学与文化研究所、全国高校首支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队、赛艇队、足球队。现有学术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社团近50个,形成了“爱尚晴川”、“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十大品牌活动,师生在全国及湖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对外交流广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通过联合开展“2+2”本科双学位教育、“4+1”“3+1+1”本升硕硕士教育、交流生、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州华商学院
学校介绍 广州华商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现有广州增城和肇庆四会两个校区,涵盖经、管、文、工、艺、教、理、医等多学科,在校学生29000多人。自创办以来,我校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狠抓质量、苦练内功,增内涵、强特色、树品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科创成果相继涌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排名第3位”、“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增值评价第1名”等称号。学校现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课程8门。2020年以来,我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项、科研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2021年5月,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5月,学校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新设站单位。 学校现有广州增城校区、肇庆四会校区,分别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荔枝之乡”广州增城和素有“中国玉器之乡”美誉的肇庆四会,校园占地面积一千八百多亩。经过十七载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科学有序,教学设备和文体设施完备。拥有完善的、高标准的教学楼、图书馆、专业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校园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秀丽宁静,是广大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现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资源270万册,中文报刊2135种,中文现刊(含报纸)795种,外文期刊60种,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33万种,清华同方中国知网(CNKI)六个专辑,其中包含中国学术期刊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重要报纸全文等约4000多万篇。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由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前校长陈新滋教授担任校长,师资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现有教师13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0多人,占比32.7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72%,其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有31人。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南粤优秀教师6人。学校还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讲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2019年11月,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为名誉校长。 目前,学校有16个学院(系、部),共48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班、2个海外创新班、1个双语班,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校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在校内斥巨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独具特色的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平台,以及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其中,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被广东省教育厅纳入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动和开展各项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及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外和港澳台的多家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举办国际化活动,拓宽其国际化视野。现已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共同创办“3+1”、“2+2”等办学模式。近年来派出约1000多名师生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学习与交流,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学校现已获得招收港澳台留学生资格,正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将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大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万多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主要在财经、金融、商贸、管理、语言、外事等领域就业,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均在97%以上,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6%。 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教师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持续攀升,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的科研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学校现有两个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和“广东省最具综合实力学院”、“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排名第3位”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支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与层次,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建成国内一流民办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校徽 华商学院的校徽,充分表达学院对学术及社会的开放态度。 校徽整体外圆内方,由传统元素配以庄重雅致的古典红融合而成,流露出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象征了活力,干劲及灵活性,准确体现"学院"身份。 校徽中心部分为一古体"商"字,取古代方鼎和权杖抽象变化而成。鼎为诚信之尊;杖为权威之证;两者融合,突显出华商学院诚信和权威的特质。杖、鼎的组合形态恰似正在开锁的钥匙,意寓华商学院肩负解惑育人、开启知识之门的神圣使命。 外圆内方,有容乃大。外圆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预示华商学院前景一片光明。内方而富于变化,意指华商学院行止有度但绝不墨守成规。 整个校徽风格稳中有变,意蕴朴实而博大隽永,十分贴切地表达出华商学院的独特内涵和远大抱负。 校训 "厚德·励志·博学·创新" "厚德"--源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同时也表明华商学院将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崇高的道德、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 "励志"--"励",古语通砺或厉,意指磨练、振奋的意思,现代语指劝勉;"志":意志,志气;"励志"即勉励意志,磨练意志。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做学问、求知识方面上,励己志以励社会之志。 "博学"--源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指做学问之道。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 "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 会之学。 "创新"--"创",意指开始,开始做;"新",意指新鲜,过去没有出现和发生过的。"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正义之事,敢走别人没有走的崎岖之路。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敢为天下先,在独立学院的教育领域中开拓进取,不屈不挠,闯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华商特色的办学之路,创己新以创社会之新。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1年,1958年至1963年举办本科教育,1994年全国首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南省唯一公办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中国铁路重要交通枢纽、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州市中心城区,新校区位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广阔的郑东新区,总占地面积108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68784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54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3.74亿元,图书馆藏书112万册。 学校设置有16个教学院(部)、6个书院,交通运输、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装备制造、文化艺术、旅游、食品药品9大类49个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主干的轨道类、医护类专业,精干的人文艺术类专业布局。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任教师占31.96%,博士、硕士占79.28%,生师比为15.4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2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名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列车智能运维)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教师团队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10所高职院校之一)。 科研成果大幅增长。2011年以来,获得国家专利152项,校级以上教科研鉴定、结项成果636项,校级以上教科研获奖成果578项,EI、SCI和ISTP、CSCD、CSSCI收录论文第一作者129篇,其中CSCD 13篇,CSSCI 1篇。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10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合作参与国家自科基金1项。现有全国首家坝道工程“医院”高职分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的职业能力重构研究机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能力重构研究中心,与英国技能优才中心(UKSCE)、英国国家铁路技能研究院(NSAR)合作成立“中英轨道交通研究院”。拥有省级科研平台7个。 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家国情、铁路魂、工匠心、复兴梦”的核心文化理念,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建校70余年,共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近20万人,为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乘势而上,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河南对外开放,奋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全面打造“围绕地方有作为、服务行业有贡献、融入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南京艺术学院
工作压力小,工作条件和环境都挺好,公司的社会资源很丰富,但福利待遇一般。建议:提升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评价
4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学校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国首批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关于对天津市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予以确认的通知》教发函[2004]22号文件),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按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及学院相关规定,授予本科毕业生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目前已有近1.5万名毕业生。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坐落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高校园区,学院占地面积334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设有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400米标准体育场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完善的生活设施。 学院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办负责任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培养追求高质量,师资队伍追求高水平,管理服务追求高效益,校园文化追求高品位。坚持“紧贴社会需求、以人才质量求生存、以专业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路,保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构建了“以医学为核心、医学技术类专业为特色、非医学专业为补充、新型健康产业为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创新点”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共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眼视光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康复治疗学、健康服务与管理12个专业,在校生达7500余人。 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专业立人”的全人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依托天津医科大学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厚德明理、博学技精”的应用技术型医学人才。目前学院拥有50多家医院、律所、药业集团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医院或行业合作,探索“一专多证”、医教协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行端、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坚持“帮你成长、助你成才”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多种发展机会,搭建成长平台。现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众创空间等大学生活动场所,学生在学期间可按规定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以及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奖学金,成立了众多大学生文化社团组织,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辽宁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辽宁理工学院位于渤海湾畔辽西走廊、有“英雄城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锦州市,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99年成立的锦州师范学院民办分院,2003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辽宁理工学院,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现有松山、滨海2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93.7亩,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现有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学单位和1个附属单位。专任教师439人,在校生7125人。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理工类应用型大学。建校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岩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8万余名。 学校设有36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现拥有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2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3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项省级校际合作项目、41项省级教改立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27项。 学校按照“结构合理、引育并重、专兼结合、双师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7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1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94人。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个、辽宁省美育优秀教研团队1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获2021-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立足锦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聚焦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围绕辽宁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创新发展战略和锦州数字城建设规划,着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现有校级科研平台4个,组建锦州市重点新型智库平台2个。建成9个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组建企业“定制班”20个,构建了以行业和地方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丹麦、葡萄牙等6个国家中的12所高校共同参加了由欧盟“伊拉斯谟+”计划资助的“可持续性的‘以学生为中心’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中国和格鲁吉亚教学发展”项目。参与编写国际手册1部。签约4项欧盟“伊拉斯谟+”计划——辽宁理工学院与保加利亚鲁塞大学师生互换交流项目。 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充分利用锦州英雄城市的地域优势,不断强化“践行锦州英雄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全面实施“崇尚锦州英雄人物、践行锦州英雄精神”理工特色思政工作体系,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铸魂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5年,学生获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奖200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85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3%以上,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荣获辽宁省2022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尚德明理、精工致用”的校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双师保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细化教学管理,坚持三全育人,做到五育并举,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以锦州英雄精神育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安防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