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江峡船舶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关注
去评论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公司及产品、业务简介
宜昌市江峡船舶物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一家专注于船舶物资供应、船舶维修、船舶配件销售及船舶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船...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存续
公司全称:宜昌市江峡船舶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曾用名:-
法人代表:刘志丹
成立时间:1996-07-31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信用代码:9142050061555822XA
参保人数:2
注册地址:宜昌市伍家岗区共前村二组
官网地址
客服电话
18694081911
企业性质: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宜昌市江峡船舶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国有企业。
相关公司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都河南省新郑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97年,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2090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余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4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195万种,有中国知网、万方、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 学科专业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设有16个学院(部),本科专业48个。其中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一流专业4个,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10个,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4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4个,郑州市重点(示范)专业6个。现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1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7门,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1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1个,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0部,郑州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郑州市教学团队4个,郑州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个。 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有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2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8人,河南省优秀教师3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郑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1人。 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秉承“唯实、求实、扎实”的“三实”精神,坚持应用型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稳步提升。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40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近10万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稳居全省民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获评“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度高校就业工作最佳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河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荣获组织奖。优秀毕业生张珂珂入选“2019-2020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全国仅评29名,河南省唯一。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十四五”期间,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收获颇丰,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近80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6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多项榜单竞赛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校荣获“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学校“郑工众创空间”先后被评为新郑市众创空间、郑州市众创空间和河南省高校众创空间。 科学研究 学校持续实施“科学研究攀登工程”,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国家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均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625项;发表各类核心论文425篇;出版著作、教材80余部,授权专利8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8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01项。 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连续19年参与拜祖大典、连续4年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联合新郑市科技局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联合新郑市劳动保障局免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班。学校荣获河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同时,建有社会服务平台12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3项。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格局已形成。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高校建立联系,开展交流与合作,签订合作协议;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创办“中加高尔夫学院”,开展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泰国格乐大学合作建立“中泰研究生教育学院”;与国际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奥地利维也纳模都尔大学签约合作举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本科层次项目;获批来华留学培养单位和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培养单位,140多名来自俄罗斯、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累计引进10名外籍专家,100名教师出国访学或攻读海外博士;对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高校进行访问交流,随河南省教育厅到非洲、欧洲参加高等教育成果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高校来校考察交流。 校园文化 学校始终秉承“励学 敦行 明理 至善”的校训精神、“厚德敬业 求是致用”的校风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学校以“三全育人”为抓手,积极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最美郑工人”、学雷锋活动月、社团巡礼节、革命歌曲大合唱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郑工大讲堂”、“青年论坛”、“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读书月”等文化创建活动,塑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 党建思想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团结进取、干事创业氛围浓郁。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个支部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同时,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平安校园”、“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等荣誉称号。 历经岁月沉淀,民办教育之花经久弥香。学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内涵建设,实施守正出奇、品牌致胜发展战略,开拓学校发展新路径,稳步提升质量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努力创建“百年名校”,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北京服装学院
学校介绍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变更为艺术院校,2020年按照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办学发展政策明确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学校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在服装服饰文化、服装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服装新材料和高性能服装、产品与数字化媒体设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确立了“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国美”的时尚教育理念,坚定了“为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发展共识。 学校以设计学为龙头,工学为支撑,艺术和商科为两翼,艺、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文理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学校拥有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200余人,其中本科生58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目前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设计学2019年被评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设计学和艺术设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位列头部。2023年,“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获批北京市首批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试点。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4个,其中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软科专业排名中,获评5个A+、5个A,7个专业位列前十。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修复、科研、教学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近300个国家级、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多年来均在5%以上,涌现出了例外、Grace Chen、UOOYAA、熙上等众多优秀设计师品牌,是活跃在行业前沿的创新力量代表。 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多人入选北京学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市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等,汇集了包括“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等纺织服装材料、服装与服饰、时尚传播领域的众多领军人才和学者。聘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前副校长、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JANE RAPLAY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前副校长、伦敦时装学院前院长FRANCES CORNER教授等国际高端人才担任特聘教授,聘请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主持人吴小莉担任时尚传播学院院长,积极打造时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 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高水平科研设施完备。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指导下,分别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积极发挥智库服务作用。立足学科前沿,设立服装科技研究院、时尚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前沿交叉研究院等机构,产出大量原创科研成果。 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2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单列学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获得授权专利69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至今累计4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含艺术作品)。我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艺术学核心期刊;《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版)》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 学校积极发挥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四大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方阵、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民兵方队和联欢活动、2020东京奥运会、2021建党百年庆祝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以及有关行业系统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九、十、十一、十三、十五号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南北极科考队手表、国家队射击服、新式外交服装、学位服等重要设计创新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圆满完成9个比赛项目的服装设计任务,打破中国冬季运动比赛服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完成火炬手服装、冬奥会制服及颁奖服设计任务,完成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组委总部等6个景观场馆的设计,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纪念邮票设计,从设计、科技、志愿服务等方面助力冬奥。参与冬奥项目的团队教师被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 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名师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 学校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发挥北服时尚领域影响力,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等时尚前沿活动,深化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昌平区、密云区及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和创意成果转化,以时尚赋能高质量发展。服务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产业聚集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研发机构。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交人员服务局等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垒球协会等协会组织,以及安踏、迪尚、爱慕等企业开展合作,深度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受到广泛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等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国际课程、联合工作坊、联合展览展示等多元内容深化务实合作,多渠道提升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设计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系列活动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2022年QS世界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01-230名,中国内地第11名。在全球知名商业杂志《CEOWORLD》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时尚学院排名榜中,排名中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面向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统谋划了“一个目标、两个立足、三个融合、四力优势、五大工程”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高校,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准的时尚教育高地,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服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学院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学院在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教育等七大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近20000人,已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80000余名。学院先后荣获“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全国教育管理创新十大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独立学院”“全国最具办学特色示范院校”“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全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院)校”等荣誉。学院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强,建设及办学成就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报道。 地理优势独特 校园环境优美 学院位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四川省乐山市主城区,面朝三江、背依峨眉。乐山交通发达、出行便利,纵贯西南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距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1小时路程,是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 学院占地面积1114余亩,规划面积200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70%。校园景色宜人,处处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校区地势丘峦起伏,建筑布局随湾依山,占地300余亩的沫若湖碧波荡漾,环湖公园、万景花园鸟语花香,银杏大道、香樟大道风景如画,桂花林、桃花林相映成趣,与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景区融为一体……是四川省唯一同时拥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绿化模范先进学校、省级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的大学。 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现有教师100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87.5%。学院分别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核工业系统等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院士、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德业并进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多年来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创新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预研、核能开发项目、西物创新行动人才金字塔项目以及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近200项;与地方大中型企业、研究所成功对接项目50余项,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40余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EI期刊、CSCD等收录近90篇。同时,在中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教师已参与到当今最大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当中,为开发人类终极能源作出贡献。学院在同类高校科研能力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A类。 教学条件完善 育人特色鲜明 学院已建成工程训练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4亿元。建在我院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已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是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中核集团公司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研学基地,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平台。学院智能化图书馆纸质藏书180余万册。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特等奖7项、一等奖65项、二等奖92项、三等奖121项。学院在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三,在四川省民办院校中排名第一。 就业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广阔 学院利用独有的核工业背景,在中国核工业国家实验室及大中型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在珠江、长江三角洲建立实习及就业办事处,与多家核电站签订用人协议,向核工业系统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与百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奖学金、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供需见面会,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途径。中核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定点在我校招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部分专业达100%,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 当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正迎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春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学校介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办于2001年,现有经、法、教育、文、理、工、管、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52个本科专业,11个分院、2个公共教学部。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300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6.9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有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杨林和昆明阳宗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88亩,校园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5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310.02万册,校园网络出口宽带3.5万兆。 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深入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1268”工程、铸魂育人“四个一”工程、思想政治工作“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获评“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高校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示范党支部1个,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18个,“全国活力团支部”3个;获批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1项,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5项,云南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案例1项,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项,云南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云南省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工作案例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项目2项,云南省省级党群部门决策咨询研究项目1项;学校《党建引领 思政铸魂 特色发展》入选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经验材料汇编,《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报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一流党建引领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6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占32.24%。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二级教授6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名师工作室5个。2022年,我校贾丽丽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是云南赛区教授组第一名,也是云南省入围全国教授组决赛的唯一代表。 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金融学、法学、新闻学、休闲体育、工程造价、日语、数学与应用数学7个专业进入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有法学、金融学、英语和新闻学等省级特色专业4个;金融学、工程管理、休闲体育等省级优势特色民办本科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法学”学科是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高原山地智能建造技术”是“十四五”云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有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各级各类在研项目135项。有教育部第一批、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各1项,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是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连续两批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和首批“新文科”项目的民办高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6项,引进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与甲骨文公司等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互联网+”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云南装配式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现代产业学院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有3200余名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24所“985”院校和中国社科院均有我校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我校毕业生在“985”院校攻读博士研究生。4700余名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考取428人,2021年达到546人,2022年达到615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参考学生人数的5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四级考试通过率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全省高校前列。英语专四通过率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过级率12.33个百分点;日语、泰语专业考级通过率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全省高校前茅;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十余年名列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学校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7项。学校历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中1人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骨干”培养项目,1人入选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入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入选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入选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候选人,6人入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4人入选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个集体入选云南省青年文明号。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奖励数千项。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70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含公办院校290所)第67位,是云南省唯一进入全国100强的新建本科院校;连续三年入围全国民办高校20强。 “双创”教育领跑全省高校。在2022年中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数中排名全国独立学院第一位。学校有国家级大创项目94项,省级大创项目342项。在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3金2银16铜的优异成绩,国家金奖数云南省高校并列第一;3次代表全国参赛大学生向国务院副总理汇报双创成果。在云南赛区的比赛中,获得冠军4项、亚军3项、金奖42项、银奖61项、铜奖113项。 社会认可度高、声誉好。学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连续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被云南省有关部门授予“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云南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云南省优势特色民办高校”“云南省民办先进高校”“云南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称号。滇池青年创业园被人社厅、财政厅授予“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学校被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 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南网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成果。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南昌工学院
总的来说还可以,都是自己努力做的
评价
2.83
评论数
6
内推招聘
0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市。 我校最早的前身机构是始建于1958年的绵阳地区卫生学校和1960年的绵阳中医学校;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绵阳医科学校;2006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4月原绵阳水利电力学校整体并入。 我校现占地面积800余亩,有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6个。有专任教师46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49人,硕、博士教师187人,高级职称15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和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育名师1人、四川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库专家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承担市厅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编写规划教材320余种。我校现有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医、护、药、康复等9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四川省省级重点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7个绵阳市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为四川省内外培养出10余万名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彭丽媛教授在联合国第73届大会上推荐的“中国最美防痨人”孙仕丽、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翼娟、英国中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袁炳胜等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二批“1+X证书制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中医类)、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单位、中国医学职教整合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理事长单位、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本科教学点。现已与市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巴西、泰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友好学术交流等合作,立足教学科研手段助推绵阳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面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新机遇,校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德馨、博学、创新、奉献”的校训;走“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之路,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专业化医药人才,努力为参与西部教育强省和中国科技城建设、服务城乡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学校介绍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天津财经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独立学院模式和机制合作建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的举办方实力雄厚,举办方之一的天津财经大学系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拥有65年的办学史,积淀深厚,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和我国北方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另一举办方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系一家集城市更新、能源与基础设施、商业、产业、住宅、教育、医疗、文化、科技、金融十大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公司成立30年来,投资版图已遍布全国,总资产逾3600亿元,致力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创造性的先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成就“中国综合社会服务商”大理想。 学院坐落于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依傍潮白河畔,风景优雅;紧邻津蓟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校区占地面积近900亩,基础设施完备,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专业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7.52万册、电子图书15.8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0308种;另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乒乓球室、健身房及足、篮、排、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学习及生活条件优越。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近900名;学科体系完备,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金融学、保险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英语、日语、广告学、传播学、汉语国际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学前教育31个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 学院始终奉行“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校生1.5万余人,生源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院拥有28个专业工作室,建有61个实习实训基地。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一些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不同行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荣获了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提名奖、青年五四奖章、“向上向善好青年”代表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为国内外高校培养了85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他(她)们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等知名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达标、规范、提质”工作主线,坚持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以经管类学科专业为主、旨在经世致用的财经类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育人事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山东协和学院
压力大,主要是因为招生指标,经常加班不过也是在招生季
评价
2.5
评论数
8
内推招聘
0
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校介绍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1996年,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同年启动“985”计划,随着与校本部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学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北大医学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医学门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的部分学科。教学贯穿了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全过程。现有8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点,77个二级学科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点,81个二级学科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路38号医学校区设有5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共有6家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4家共建医院和11家教学医院,承担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习任务,并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共有在校学生1027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293人、硕士研究生2614人、本科生4025人,留学生341人;网络教育学生7917人。 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109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9人,博士生导师74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 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68个省部级设置的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室、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4月) 与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40余所为战略合作伙伴。与10余所协议学校建立了MD-PhD项目,与8所亚洲院校联合开展公共卫生及口腔医学领域的“亚洲校园”合作项目;设立了46个学生交流项目,其中包括32个临床海外轮转项目,10余项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医学部与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建立了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国际联合研究平台,该平台被科技部认定为“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助力构建区域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紧密围绕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临床医学+X”为抓手,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医疗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守正创新、持续探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全国医学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攻关,实施构建“高峰学科引领科技攻关+青年科技中坚力量培养+初期青年人才孵育”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医理念,打造医疗卫生高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着力拓展新空间,推进怀密医学中心建设,挖掘和优化现有空间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校园文化。 勇担使命、坚持不懈把“厚道”精神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持续八年、累计选派164人次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创造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卫生系统多个第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取得显著发展;十八大以来,累计选派25批次68人次,完成援疆、援藏、博士服务团、援滇定点扶贫等干部人才援派任务,助力受援地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科学管理方面水平提升;自2020年初400多名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奋战72天开始,3年来共外派7万余人次承担各类抗疫支援任务,全力以赴守护人民健康;作为唯一参与北京、延庆、张家口全部三个赛区的医疗保障单位,在千余名参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重大专项任务,展现大国医疗的水平、自信和力量。 北大医学办学110年来,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坚持“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把办学与服务国家的使命融为一体,助力我国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北大医学接续奋斗,将努力成为医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旗帜,医学卓越人才培养和精英人才集聚的基地,医学科技创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策源地,重大疾病防控、诊疗和临床研究中心,新药创新研发和转化基地,卫生政策和健康管理的智库,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技的国际合作中心。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武昌理工学院
【工作强度】一人做几人事,还经常加班 【团队氛围】压抑 【个人发展】发展有限,民办学校,一人做几个人的事
评价
2.8
评论数
5
内推招聘
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