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关注
去评论
公司简介
工作感受
(0)
内推招聘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公司及产品、业务简介
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家集轮胎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轮胎制造企业。公司秉承“创新、品质、服务、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轮胎产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存续
公司全称: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曾用名:-
法人代表:李怀靖
成立时间:1995-02-28
注册资本:10670万美元
信用代码:913503056112587993
参保人数:3375
注册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西田村西洙1000号
官网地址
-
客服电话
0594-5898385
企业性质: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属于私企。
相关公司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一所工科职业院校,肇始于1951年,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学校入选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现有天府校区、东校区(金堂)、财贸校区、新都校区、公交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科研设备价值超亿元,图书馆藏书量70余万册,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16000余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和财经商贸5大专业集群,设置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安全与管理、新能源汽车等37个专业。 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CDIVTC) is a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 establish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engdu City. It was founded in 1951 and had been approved as a full-ti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2014. In 2021, it was listed on the“Shuang Gao Plan”in Sichuan Province which highlighted the prior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selec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Currently, CDIVTC hasfivecampuses, namely Tianfu Campus, Jintang Campus, Finance and Trade Campus, Xindu Campus,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Campus, covering roughly666,667square meters, wi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vices that cost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as well as over700,000books in libraries while there are over16,000students enrolled in CDIVTC. To name a few, the five primary majors,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finance and trade, are just some of our flourishing programs. In total, our school provides33majors, such as industrial robotics,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and renewable energy-base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Professional Faculty Team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71人,高级职称占比39.5%,硕博学位占比58.6%,双师型教师占比77.84%。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市特级教师7人,省级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1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1人。 Currently, our faculty is composed of471teachers. Of the teachers,39.5%of whom possess senior titles with a professional standing; th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with a master’s degree or Doctor of Philosophy is58.6%. Furthermore, our faculty possesses one national great master of techniques, one national expert of techniques, seven provincial special-grade teachers, one provincial high-level leading talent, one first prize winner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ne advanced individua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one shortlisted for the annual student mentor in Sichu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xist. 产教融合特色鲜明 The Characteristic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大力推进以专业动态评估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和二级学院管理改革。 CDIVTC emphasizes the fe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lu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businesses in schooling while eagerly proceed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evaluation-based majo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of associate colleges. 把学校办进园区。深度推进“园中校”,在中德(蒲江)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园区、龙泉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成都青羊总部基地和雅安荥经县建立5个产业分院。《引园筑院、推院助园、链式融通:产教融合“成工模式”建构与实践》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Establish Associate Colleges in Industrial Parks.Promote associate colleges established in industrial parks further.Five industrial associate colle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1)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ark of small and mid-size enterprises from China and Germany in Pujiang county, (2) the multifunctional areas of Longquan Automobile Industry, (3) the functional areas of Qingbaijiang International Railway Port, (4) Headquarters Base of Qingyang Industrial Park, and (5) Yingjing county in Ya’an.Cooperation between associate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parks can lead to succes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VTCI model i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rewarded as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Competi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把企业搬进校园。大力实施“校中厂”,与成都市总工会共同打造“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共建“增材制造学院”和“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研究院”,“发那科机器人”在校建设发那科机器人学院,英特尔公司在校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院。 Invite Businesses on Campuses.Implemen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ssociate colleges and businesses fully.CDIVTCwith the Chengdu Federation of T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由原国家示范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原国家骨干校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合并组建,原两学院前身分别是创办于1952年的冶金工业技术学校和采矿工业技术学校,是山西省最早开办的五所职业学校中的两所。2020年,原山西省煤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原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校并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学院坚持“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秉承“崇德尚能、励学重行”的校训,弘扬“守正、自强、融合、创新”的学校精神。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国家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建校70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1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占地88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06亿元。拥有唐槐、龙潭、许坦三个校区,其中唐槐校区位于山西省综改示范区唐槐产业园的中心区域,占地573亩;龙潭校区紧邻龙潭公园,占地197亩;许坦校区位于周边高校云集的“学府区”,占地11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60人,其中专任教师722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29人。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样板党支部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学名师等35人、山西省模范教师5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18人。 学院立足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区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造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紧扣我省产业布局,对接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坚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构建“2431”专业群体系:对接冶金、煤炭两大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做精做优黑色冶金、煤矿智能开采等两大品牌专业群,黑色冶金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建设项目,打造成中国特色高水平的专业群,学院“黑色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群作为“1331工程”矿业工程学科的核心,打造成全省煤矿智能开采高技术人才培养新高地;对接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需求,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特色专业群,机械制造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与太原工业学院相关专业对接,成为高本贯通联合培养试点专业;对接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建筑与测绘、现代物流、财经商贸等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引领带动交通工程、建筑工程、现代经管等三大专业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接我省十大产业链中的氢能产业链,聚焦煤制氢产业,推动现代化工专业群转型发展。学院现有招生专业46个,其中国家示范重点专业11个,山西省“1331”重点学科建设专业2个,山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群9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2个。 学院建有专业化校内实训室(基地)18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5个,建有美国 GE、德国西门子、机器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9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3万元,居山西省同类院校首位。建有30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实施技能大赛引领工程,全面推行赛学模式改革,构建了“系-院-省-国”四级竞赛体系,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0余项,省部级和行业奖项300余项,荣获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年度总冠军”,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留晋留并比例分别达到81.95%和41.64%。近年来,学院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年均非学历培训30000人次以上,承担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230余项,技术服务和培训年均收入1000万元以上。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进行了专题报道。 学院是山西省冶金职教集团、山西省能源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是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中国煤炭教育学会副理事单位,是中国冶金教育学会职教分会理事长单位和全国冶金行业、煤炭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理事单位;是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首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西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山西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山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学院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院“121”战略发展布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升,培养更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打造工科高职教育的“山西品牌”,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阜阳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2003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试办,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位于阜阳市西清河畔,西清河纵贯其中,杨柳低垂,鸟语花香,环境宜人,是培养经、理、文、工、艺相结合的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信息工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阜阳师范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学院目前共开设有新闻传媒系、经济管理系、信息科学系、外语系、食品系和设计艺术系6个系共29个专业,专兼职教师500余人,面向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福建、湖北、浙江、江西等多个省份招生,在校生7500余人。学院占地37hm2,教学生活用房15.8hm2,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各类图书65.51余万册,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33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 近二十年来,学院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化各项改革,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具有学院特色的办学道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赞誉和支持。学院200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0年7月,学院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1年起先后与韩国又松大学、日本今治明德短期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2012年经省学位办审核确定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9年6月学校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以来,教育部加快了全国独立学院转设工作进程。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公示公告,拟同意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为阜阳理工学院。 办学近二十年来,学院教学、科研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近五年,学院获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省级教学团队10余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0余个、精品课程30余项。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纵向课题6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取得专利授权70余项。 学院始终践行“明德、励志、求真、向学”的校训,营造优良校风、学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硕果累累。2018级工程造价专业赵宇和2017级工程造价专业赵欣宇荣获2020年度“安徽省百优大学生” 称号;赵宇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晨曦荣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院学生会团支部荣获2020—2021学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000余项。其中,2021年荣获“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2021年荣获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三等奖、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一等奖,2020年安徽省机器人大赛-服务机器人一等奖等。 学院学风浓厚,积极向上,学生考研热情逐年提升。2020年更是燃出考取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的韦青青同学和“食品系最牛宿舍”五位男神同圆考研梦的新高度。2021年学院共计有100多名学生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宁波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近三年,学院共有500多名学生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承载着梦想和使命,学院将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立足阜阳、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生命线,向建设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学院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同学团结友好,互帮互助
评价
2.5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由浙江第一高级技工学校与温州冶金机械厂于1999年联合改制而成立。 学校地处温州,拥有鹿城府东路校区和瓯江口校区,占地109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教职工700余人。学校现设有光电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设计与数字艺术学院、国际商贸学院、现代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技师与继续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温州文化创意学院、温州现代物流学院、温州网球学院、眼镜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开设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眼视光技术、电子商务、创意设计、跨境贸易、工商管理、旅游与休闲共8个专业群36个高职招生专业、1个四年制本科专业、2个“专升本”本科专业、5个中职专业。 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双高”)建设单位、浙江省高职高水平学校(省“双高”)建设单位,拥有全国优秀高职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浙江省高职优质建设校、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等荣誉。 学校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个(智能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骨干(重点)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2014年至2020年,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学校四次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名、三次第二名。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秉承“大气致远 精工诚贸”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创新发展,开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双高”建设,更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推进“一校两区”建设,依托“三园区三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数字经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更强打造园区化协同育人示范地和产教融合集聚地;推进职教高地建设,谋划职教本科发展,更优服务区域产业与文化发展;推进办学模式与育人方式改革,更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22日,前身是被誉为“广东邮电黄埔军校”的广东省邮电学校,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内唯一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通信类高职院校,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培育单位,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培训基地等全国性培训基地,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首批推荐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机构、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创立单位、广东通信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牵头院校、职业院校培训联盟牵头单位,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 学校分设广州、江门两个校区,现有教职员工650多人,在校生9547人。校园总面积为460亩,其中本部位于广州市天河高校文化区,校园面积为160亩;江门校区于江门市蓬江区人才岛,校园面积为300亩;学校拥有与信息通信行业企业同步的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先进的网络系统平台,以及配套完善的培训、教学、实验、实训、会议、食宿、文体等软硬件资源。 学校依托信息通信行业,以“培养通信英才、提升客户价值、服务终身教育”为使命,做强做优学历教育,做强做大在职培训,构建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支撑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步建成集教育、培训、服务、研发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培训服务新高地。 学历教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为核心,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设有七个学院,二十个专业。学校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敬业度高、执行力强、精技术技能、善沟通学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校企一体,工学一家”、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独具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构建以在职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在职培训、在线学习及技术研发服务,致力于搭建服务在职人员职业学习的终身教育平台,助力客户价值提升。培训业务课程门类齐全,培训形式多样,合作客户涵盖政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客户超460家,2022年服务培训量68.8万人日。 办学以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超10万人,联合名校培养在职研究生超7000人,社会培训超1000万人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广东区域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注
学校介绍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5年11月,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在黔南州第二人民医院基础上改建成立,是当时西南三省唯一的医学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成立45年的黔南民族卫生学校并入。目前,学校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人才基地、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学校、全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黔南州人才基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卫生健康高职学校建设联盟和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理事单位。 基础设施。学校现分杉木湖、青云湖和东山三个校区办学,校园总占地面积1167.3亩,校舍面积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91652.3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纸质图书80.05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 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586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35人,高级职称教师28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职教名师4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3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3人,州管专家2人,州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10人。 办学规模。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三年制全日制专科在校生9261人。 办学层次。主要开展三年制专科、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成人继续教育和医学类、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认定工作。与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搭建有“专升本”通道,共有2000多名学生深造学习。 教学系部。设有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口腔系、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部,第一附属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黔南州中医医院)、附属都匀医院(都匀市人民医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等“六系四部三院一中心”,省内外有教学医院22所,实习医院及其他实习基地69家。 专业设置。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预防医学、中医康复技术、护理、护理(中医护理方向)、护理(老年护理方向)、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方向)、助产、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护理(五年制)等19个专业(专业方向)。 教学科研。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教改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特色骨干专业2个、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及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基地3个,省级职教名师4人,4门课程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贵州百灵制药、深圳金悠然公司和国投健康(贵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96家医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开设有“百灵班”“优才班”等订单班。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3项,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及以上技能比赛一、二、三等奖50多项。2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2名学生荣获贵州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建有黔南州人体寄生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黔南州民族药(水药)重点实验室、黔南州天然产物组分与功效重点实验室、黔南州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黔南州民族药(纳米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黔南州分子开放实验室、黔南特色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博士工作站等7个黔南州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平台。近年共主持科研项目331项,发表学术论文1365篇,发表专著103部,获专利166项。《黔南民族医专学报》是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优秀学报一等奖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依托现有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8个省部级、市(州)级培训基地平台,开展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健康管理师、养老护理员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认定4万余人次。先后承办中华口腔医学技术高校联盟第四次会议、贵州省首届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贵州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学术会议、黔南州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技能大赛和学术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选拔优秀干部扎根基层驻村帮扶,全面深化“校农结合”工作,拨付专项资金助力帮扶村产业发展,组建白僵蚕科研攻关团队和实验室开展科技助农,组织师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合作举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黔南班。学校党委荣获“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委委员、副校长何学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健康扶贫青春行”实践团等10多支团队荣获全国、全省优秀团队表彰,10余名(个)党组织、党员荣获州委和州委教育工委表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迅速组建由159名教师组成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奔赴都匀市、荔波县、三都县等地支援一线抗疫;100多名优秀校友逆行湖北援鄂、上海援沪,涌现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杜富佳等优秀校友;800余名在校大学生在实习医院和家乡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名师生作为预备队参加核酸采集培训,师生以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 37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为织牢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及贵州乃至全国基层卫生“网底”,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交流。近年来,派遣多批学生赴加拿大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交流学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有关医学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签订有对口帮扶协议。与广州市技师学院联合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立德树人。学校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全州教育系统党建示范点和“红继木”党建品牌为引领,建设全国高等专科院校首个国旗主题广场,配套建设民族广场、党史教育长廊和中国精神教育长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五星级”党支部全覆盖。抓实“10+2+5”育人工程,构建“12345”思政工作体系,打造“精医”为统领的“一系一特”专业文化品牌,学校和师生近年参加全国、全省、全州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月和社会实践等文体活动获奖2000多项,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彰显。学校党委和20多个(名)基层党组织、党员荣获省州表彰。 奋斗目标。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载校”的办学理念,恪守“求实求是、育人育才”的校训,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为把学校建成普通本科高校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营利性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全称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有限公司。学校占地面积498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100余人,专职教师300余人。 学校秉持“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双主体办学,多模式培养,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坚持办一所有文化根基的高职院校。学校现为上海一流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上海民办高职唯一)。2021年5月,学校获评“上海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10年至今,学校蝉联五届上海市文明单位、五届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12年,学校荣获上海市特色(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3年,以科研工作迅速健康发展的态势获评“全国高职高专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上海试点院校;2016年,以优秀等第获评上海市特色(示范)院校;2017年,因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9年,我校入选第二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成为本批次仅有的2所高校之一;同年,我校成为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少儿足球师资培训示范基地、“皇马未来之星”中国专训营上海基地。2020年我校荣获上海市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是全市民办高校(含本科)中唯一一所进入A级的院校。2021年3月,我校获得第三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6-2020年)(高等院校),同年4月,我校被评为2020年度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优秀高校”和“智慧安防先进集体”。 2016年至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了两届中国专科院校排行榜,学校均位列500强,上海地区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第一。2014年至今,麦可思研究院连续六年给出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培养质量年报》”显示,毕业生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岗位稳定率、初岗起薪等专业核心指标均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的标准。2016-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十大专科院校民办高职院校排名第一。在武书连2019中国一流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名单中,学校为唯一一所上海院校进入27所中国一流民办高等职业学院行列。截止到2021年9月,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内最富有学术含金量以及有影响力的质量工程获评层次与总量、国家级及省市级教学成果奖获评层次与总量均在民办高校中占一、二位,并跻身于上海高职院校先进行列。 学校基本形成了与现代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等产业结构分别对接的工、商、管、医、艺多门类相融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结构,下设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国际商务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数字技术与设计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和1个直属系,现有专业(含方向)35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100余人,教职工427名,具有高级职称占32.79%,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2.99%,拥有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上海市一流专业(含1个培育专业),5个骨干专业,2个专业引进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华为共建专业1个,1+X专业18个,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9门,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上海市教学名师5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本。“健康技术与服务专业群”“智能建造专业群”获上海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立项。部、市两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总量连续四年位居上海民办高职一、二名。 学校重视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现有土地面积498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实现万兆核心全光纤网络、千兆到桌面的接入能力,出口带宽1200M,无线网络教学校园全覆盖。拥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8个,其中3个中央财政重点资助建设项目、8个上海市财政重点资助建设项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889.71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近58万册,电子文献资源总量近122万册,并拥有上海高职院校首个数码图书馆(室)。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习就业质量。校企协同创建“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200余家,其中驻企驻校工作站12个,产学研合作企业128个,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育各类专业人才2.5万余名,学生报到数连续6年位居民办高职第二位,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8%以上,近两年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研机构麦可思评估,学校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岗位稳定率、初岗起薪”等专业核心指标均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标准,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双主体合作育人成效显著。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学院构建了“全面育人”教育模式,系统设计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人文素质、通用能力、行为素养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复合+专业拓展”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和“常识性经典教育+养成性人格教育+实践性价值教育+超越性心灵教育”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从基础技能、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到综合技能递进”的系列实训模式、已形成传统的六大主题教育活动系列以及持续进行的志愿者服务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开拓和运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必备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新民晚报》、《中国教育报》及数十家网络媒体对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作了报道,评价积极、影响较好。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贵州开放大学原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2008年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创办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更名转型为贵州开放大学。贵州开放大学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是一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 办学理念和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德技并修 开放融合”的理念,秉持自强、求知、力行、有为的校训,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坐落于省会贵阳,现有八鸽岩路、云潭南路和延安西路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00.2亩(预计2023年校园占地面积将达981.2亩),建筑面积近25.5万平方米。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57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62人,博士、硕士355人。学校下设有32个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和教辅部门。学校党委下设1个机关党委和8个党总支,共计46个党支部、753名党员。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44万余册、电子图书1.96万GB。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会堂,及先进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10所开放大学分校和71个工作站,现开设有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91个;有航空学院、商业与贸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5个二级学院,现开设专业25个,拥有电子商务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重点聚焦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电子商务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着力打造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航旅服务)2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强力培育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软件技术4个省级骨干专业。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3个。学校为2022年贵州省第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可开展19个职业(工种)的认定工作。现有各类学历在校生近10万人,其中高职学生近1.5万人。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超46万余人。 办学特色和成效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三级开放教育办学体系,持续打造开放教育办学品牌,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教育姊妹大学网络”成员单位;学校高职教育后发赶超,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省级“双高”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省级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贵州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和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十多年来,学校致力全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是全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级试点单位,2017年“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挂牌我校后,已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构建起社区教育办学网络;“贵州老年大学开放学院”“国家开放大学(贵州)老年开放大学”落户我校,为全省老年教育开拓出新空间。 办学目标和规划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尤其在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学校在助力脱贫攻坚、文明创建、安全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办学功能,取得累累硕果,成功迈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州省平安文明校园”“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校”“贵州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行列。 立足新时代,踏进新征程,学校将巩固“一体两翼,多元并举”办学格局,以党建为引领,以高质量为主题,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贵州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与陕西省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又承担陕西省共青团干部及其他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任务。 学院由1952年创办的陕西省团校发展而来。1984年在团干部短期培训的基础上正式举办大学专科教育;1994年建立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秉承共青团院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03年开始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正式转制成立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自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为共青团事业发展、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省内外拥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现有含光、长安两个校区。含光校区位于西安市中心,毗邻明代古城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精巧雅致;长安校区位于长安区常宁新区,南依终南山,青山绿水、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莘莘学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近年先后荣获西安市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对接产业、服务陕西、错位发展、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紧贴市场和产业设置专业,紧密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双高”专业为龙头,构建了与区域经济匹配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设计传媒、文化教育、数字经济和交通服务等四大专业群。设有文化传媒系、交通运营服务系、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系、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艺术教育系6个教学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研部、继续教育中心、培训部共10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31个,五年制高职招生专业2个,拥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两项,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两项,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院级重点专业6个。在陕西高职教育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占有独特地位。 学院坚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行业职业标准。建有54个高标准实训室,其中采编与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室、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推行“产教融合”,先后与18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每个专业都有3个以上校外实践基地与顶岗实习地点,保证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不少于半年时间开展顶岗实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0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6.5%,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29.1%,“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1.3%。近年来,1名教师获教育部微课竞赛一等奖,2名教师获全国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省高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1名教师获“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称号,1名教师获“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学院教师累计参与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获奖项目230多项,累计公开发表论文3500多篇。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特色鲜明。全面系统实施学生“自律、诚信、明礼、敬业、坚韧”为主要内涵的“五大核心素养”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足额配备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基础上,从专任老师和管理干部中严格选配班主任,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工队伍。深入开展“知心青苑”工作,常态化开展师生“一对一、面对面”谈心谈话,推行处级干部联系班和院领导接待日制度,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行学生假期去向登记制度,严肃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推行学工干部走访学生宿舍和联系学生家长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积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关注自我成长的良好氛围。 学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传承团校品牌,凝练共青团工作特色。坚持“至诚至坚”校训,塑造“爱生乐业、德教双馨”的教风和“慎思敏行、学以致用”的学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校风。现有宿莽文学社、精武协会、博雅传统文化协会等21个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特长;举办读书励志实践活动、社团文化节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节等多个有影响的品牌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并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设立专门机构,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就业工作模式,着力保障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充分调动合作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生岗位锻炼、技能提升和吸收、推荐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着力落实毕业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直接受聘入职;持续加强与行业、知名企业联系,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空间;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就业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应聘入职;加强学院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不断提升线上就业指导、信息供给、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坚持将育人与助人相结合,按照“经济上予以资助,生活上予以照顾,思想上予以引导,学习上予以帮助”的思路,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和受益面,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学院特困补助金、生源地助学贷款、义务兵学费补偿、生活补贴、社会资助、校内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23年,学院通过奖、贷、助、补、减方式惠及学生达63%以上,总计金额达2860万元,全方位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亲笔为学校题词:“实事求是,勤奋学习,把青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王兆国、刘延东、李建国、陈宗兴、周强等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70余年来,学院始终紧扣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题,从单纯的团干部教育培训发展为目前以团干部培训、管理服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当前,按照新的规划和战略思路,全体师生正为创建省内一流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