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学校介绍
评论
(0)
薪资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创办于1999年,前后经历了10年本科办学和10多年高职办学。1999年,学校前身四川师范大学南洋学院成立;200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07年,在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外事学院基础上...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王以南
成立时间:2008-07-29
注册资本:1000万
信用代码:525100006783558768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外东洪河中路351号
官网地址
http://www.scuvc.edu.cn/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8-84683030,028-84683131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民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285名 校友会高职Ⅰ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
相关学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原市胜利桥西,园林化校园与汾河湿地公园相毗连,环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青年人理想的求学场所。 学院现有兴华街、建设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191亩。现有在校生8700人,平均就业率达90%。兴华街主校区设有山西省委原书记王茂林设立的“王茂林捐赠图书藏书馆”。学院是山西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太原市文明校园、太原市双拥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足球项目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建有新时代晋阳工匠学院、太原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太原市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山西省首家华为ICT学院。目前,学院正积极融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并努力建设山西省一流的数字化转型校园。 学院主动对接省市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开设专业33个,面向太原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办学资源,使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服务面向更加精准,重点打造了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现代建筑、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五大专业群。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工程经济系﹑城建系﹑财会系﹑管理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思政部、基础部(素质教育学院)、中职合作指导部(产业学院)、成教部(继续教育学院)等7系4部。学院建有国家级1+X试点38个;高水平骨干专业及生产生产性实训基地11个。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类、制造类、计算机信息类、管理类、轨道交通类等相关专业群实训室77个。实验实训教学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上实现了“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建设理念。将虚拟仿真与企业实际形成层次,相互结合,使得学生虚拟仿真可以经历从虚拟到真实的螺旋上升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认知效果。 实训条件基本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实行资源共享,利用现有师资和实训条件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初步建成了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深度合作平台。新建教学实训楼35000平方米已投入使用,3年内计划投资建设一批新兴产业要求的实训基地,并对现有实训优化整合,建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 我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提升实践、加强科研、师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共有校外实训基地106个;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山西省首家华为ICT学院,与京东公司达成有关合作意向,夯实学院现代服务专业群建设;与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加快了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建设。与上海东富龙、武汉天融信、山东保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西蓝泰集团、安逸物业集团、山西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院师生素质提升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近年来与太原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度合作,联合开办了省内首个轨道交通人才订单班;首次将“太原轨道交通员工培训基地”建在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员工培训任务;拓展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价值,带动引领省市建筑业BIM技术集成及应用。 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及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平台。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同济大学太原BIM研发中心”,共同为太原地铁建设全国首个全生命周期的地铁BIM建设项目;与太原轨道交通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成立了“PHM技术研发应用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带动中西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示范研究中心。学院组织完成的“1+BIM”技能等级培训工作分别荣获最佳组织报考奖、最佳考试通过奖。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师资为本”,本着“自我培养为主,引进外联为辅,师德为先,强化双能”的原则打造德教双馨师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工420人,其中专任教师313人,兼职教师13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5人,硕士105人;教授6人,副教授69人,讲师14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60%。建有“太原市李艳名师工作室”。 学院与太原市总工会共同挂牌成立“新时代晋阳工匠学院”,协同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大力推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与太原市供销社合作,共建我市农产品电商品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太原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挂牌成立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工作,助力退役军人角色转换,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上下统筹协作,选配教学能力强、具备资质的教师承担培训授课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任务。参与了太原市晋源区人社局招投标工作,成为中标单位,培训工种涉及电工、茶艺师、电子商务师等,拓展了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广度,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与临汾市乡宁县职业中学对接,做好省教育厅部署的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依托校内优质人力与设备资源做好相关人员技能提升培训。 此外,学院设有山西省建设厅批准的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常年承担省市建筑行业十大员和企业法人、安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培训及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为山西省建设行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生产安全培训,每年累计培训不低于4200人次。 学院承担太原市“领头羊培训计划”,近两年培训跟踪孵化太原市约500名电子商务实操人才,并鼓励其创业。承接山西省教育厅、人社厅开展的全面技能提升工程的培训工作,对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企业在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与太原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太原轨道交通培训基地”获太原市政府批准,合作完成编撰了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和员工培训方案。学院承担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为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新员工进行为期2个月的入职培训、军训和理论培训。BIM技术创新应用中心面向社会进行了BIM中级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近年来完成了对太原轨道300余名员工BIM知识的培训工作。该中心还承担山西省安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共计完成数万人次的培训。 学院各专业积极承接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人员培训工作。会计专业为山西省国新能源培训一线财会人员,并与该集团共同制定比赛方案,组织了全集团财会人员技能大赛。管理工程系为美特好集团培训员工,与商务厅合作为静乐县对口培训电商人员,与省扶贫办合作为全省培训电商人员,与顺丰速递公司合作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多年来,学院参与全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奖22项,电子商务专业荣获第三届全国“三创”大赛一等奖和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城轨信号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获国赛三等奖;电子商务专业连续1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连续4年获得省赛一等奖。2021年,学院参加山西省第十五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参赛共获奖36项;教师参赛获奖5项。 学院将紧紧围绕太原和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和产教融合,强化社会服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步,学院将根据太原市发展战略,致力于高定位打造“一核引领、两翼驱动、三联协同”专业群构架:“一核引领”指以高端装备制造专业群为核心,打造品牌,引领发展;“两翼驱动”指以交通运输、现代建筑专业群为骨干,驱动发展;“三联协同”指现代服务、信息网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为支撑,协同发展。学院现有专业优势能够直接对接相关企业人才需求,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院将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将太原城市学院新校区建设纳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中,在太原北部规划建设学院新校区,力争形成一所扎根并州北部、占地千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并以此为基础,对接我市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引领和带动太原市属中等职业院校发展,推进中高职院校贯通发展,成为市属职业教育的“头雁”,形成“工科为舟、承载人文”的职业教育育人梯队,直接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及周边区域企业提供高素质工科类劳动力,同时定期为相关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打造“终身培育”的人才素质提升模式,通过人才优势助力我市腾飞的双翼,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省文明校园标兵、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第二批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 学校始建于1919年,坐落于“金源肇兴地”——哈尔滨市阿城区,享有“千年文脉·百年学府”美誉。校园占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教学园区、实训园区和创业园区,红色文化传承园地、金源文化传承园地和诗经文化传承园地,是一所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 “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笃学、精技、致用”的校训,实施“政治建校、质量立校、文化育校”的强校战略,巩固“师范教育为底色、冰雪体育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主色”的办学定位,畅通“以党建为引领、以冰雪为突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保障”的发展路径,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学校高水平建设。 学校现为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设有现代服务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师范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个二级学院和1个中职部,35个招生专业。建有智慧交通技术与运营管理、冰雪运动与教育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体育教育、心理咨询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近年来,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近30%,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2%以上,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近4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4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近50%,“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赴德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参加高水平交流学习近100人次,选派10余名教学骨干教师到深哈合作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挂职交流培训。学校现有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省思政名师、省骨干教师、省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30余人。 学校建有60余个综合实训中心和专业实训室,建成以冰雪体育、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航空服务管理、师范教育专业为代表的哈尔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每年开展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3000人次以上。承办了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银行业务综合技能”“无人机应用技术”等赛项。拥有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冰雪产业运营与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职教文化和学前教育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作为国家“冬冰夏滑”训练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先后承办全国公路(速度)、场地(速度)轮滑锦标赛、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大赛总决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大战略,围绕哈尔滨打造“七大都市”和构建“4+4”现代产业新体系规划目标,在智慧交通、智慧金融、师范教育、冰雪运动与特色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将百年办学优秀成果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龙江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特色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土默川腹地,是自治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建筑类高等院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城市建设部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举办本科层次教育,更名为内蒙古建筑学院。1961年,由于经济等原因自治区政府决定进行院校调整,将内蒙古建筑学院又恢复为中专建制,更名为内蒙古建筑学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1979年,经原国家教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学、采暖通风和建筑企业管理等专业举办本科层次教育,连续培养了6届本科毕业生。1994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六所建筑类重点中专学校之一。1999年7月,经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关系由自治区建设厅调整到自治区教育厅。2002年3月,学校更名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内蒙古建筑工程技工学校并入学院。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办学能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11月,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07年8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试点院校;2016年5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校;2017年9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6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行指委市政工程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理事长单位。 建校67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励学力行,善建筑成”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本科职业学历教育为主体,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建筑业现场工程师和建筑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筑业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建设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建筑类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和自治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业已形成“育培并举,五大基地”的办学格局。学校学校现设有建筑工程与测绘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山水绿景生态建设学院)、建筑设备与自动化学院、建设工程管理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信息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军体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网络信息与数据管理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等15个教学和教辅单位,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等18个管理服务职能部门。 学校现有生态和新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12亩;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校内专业实训基地94个,校外稳定实习实训基地147个。 现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9门,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建筑信息模型(BIM)等1+X试点专业24个。 建有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信息模型工程研究中心1个,主编“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8本,获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1项。学校承担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内蒙古建设行业开放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织成立了由8个专业厅局、12个行业协会、346家区内外规模企业参与的政行企校合作发展理事会,建成消防技能训练中心等5个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腾讯公司、兴泰集团共建产业学院8个,现有建筑信息模型等18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学校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现有教职工623人,其中专任教师52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99人,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逐年攀升。现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1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6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3人。获得自治区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等荣誉称号26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获批自治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启动支持计划2项。 学校坚持“融通校企资源、共育塞外鲁班”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工为主,建筑特色,在保持建筑类专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各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定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现已建成以土建大类为主,兼顾交通运输大类、文化艺术大类、信息管理等8大专业群、55个高职专业的布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通过合作办学形式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目前,分别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学、会计学、工程管理等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 学校坚持立足行业、面向内蒙古、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被誉为自治区“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363人。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年内跟踪就业率达100%,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建校以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8万名毕业生,自治区建设行业业务骨干中我校毕业生超过75%。学校内蒙古建筑职工培训中心(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年承接社会和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近万人次。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双创”大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自治区级奖项175项。学校是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多所区内外院校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2021年,与泰国格乐大学签约合作办学,主要在名师联合指导授课、学生交流访学、教师留学深造等方面以及建筑类国际人才培养、鲁班工坊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拓展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德合作,电气自动化专业牵头的“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即SGAVE项目)入围教育部备选项目;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推进ISEC项目;与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区高校维稳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五一劳动奖”荣誉称号、察右前旗人民政府2018年度“脱贫攻坚‘定点帮扶’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定为工作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建筑类高职院,是建筑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 “现代鲁班”摇篮。 办学43年来,学校扎根南粤大地,服务“一带一路”,培养培训了20多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广东省建设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广东省建筑工程技工学校;1986年成立的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2001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职学校。2006年4月,学校由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正式划转广东省教育厅管理。 目前有广州、清远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000多名。座落在省职教基地的清远新校区于2019年10月启用,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以“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山水校园”为建设理念,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所。 学校办学理念和强校目标 强校梦:学校社会知名 办学实力雄厚 学生成长成才 师生幸福乐业 强校目标:国内知名 业内领先 服务区域 走向国际 办学定位:“现代鲁班的摇篮” 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工学交融、创新发展、特色办学 校训:胸怀匠心 筑梦天下 办学特色:建筑主导、产教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 发展路径:扩容提质 产教融合 改革创新 行动计划:提质量 强服务 优治理 育新人 六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创新强校 坚持人才兴校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大攻坚战:创新强校攻坚战 强师工程攻坚战 深化改革攻坚战 新校区建成进驻攻坚战 党的建设攻坚战 近年来学校获得的荣誉 1. 广东省2020年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A类第4名 2. 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校 3. 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4. 2020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5. 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 6. 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7. 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8. 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广东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 9. 国家级岭南建筑技术职业教育产教创新基地 10. 教育部首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高职院校 11. 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 12. 广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3. 广东省高职教育土木建筑与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4. 广东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省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及建筑工人职业培训机构、省建筑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校企合作深入推进 产教融合成效显著 学校立足“建设行业”,探索并建构了特色鲜明的“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依托建筑行业企业的优势,形成了“校企互动”的“四合作四共”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我院与300多家行业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并联合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合作。 我院是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有16个专业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3个专业为全国试点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个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广建中天学院、广建斯维尔学院。“岭南建筑技术职业教育产教创新基地”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是我省乃至全国集人才培养培训、科技研发、服务产业为一体的建筑类产教融合国家级创新示范基地。 教学改革亮点纷呈 质量工程成果丰硕 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取得成效。依托建筑行业,主动服务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构建了以建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市政、环保、艺术设计、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3+2”中高职衔接试点、高职与本科三二分段培养人才试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推动精准育人。 现有招生专业40个,涉及8个高职专业大类,18个二级门类,其中土木建筑大类有17个,是广东省内开设建筑类专业门类最全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8个国家“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获立项。4个专业群获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1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5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项,省级协同育人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与4所高校实现了“3+2”或“2+2”高本衔接试点建设工作,实现了专业内涵升本新拓展。 师资实力雄厚 专兼比例合理 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制订了《学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带动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专任教师800多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2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78%,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80%,省级教学团队5个,同时聘请了200多名来自生产一线有熟练技能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聘请了19位广东省首届传统建筑名匠为我院客座教授,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传承和弘扬建筑传统技艺。 近三年来,教师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改专项9项,省部级项目22项,厅级项目44项立项;获得各类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首批12个校级重大科研获立项,实现了科研项目质、量“双提升”。 国际合作深入开展服务 “一带一路”争当排头兵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试点院校。与中国有色集团合作,赴海外开展架子工、焊工、计算机等技能班及建筑技术学历班,得到教育部、中国有色集团的肯定与表扬。我院首个海外分院赞比亚鲁班学院揭牌成立,为中国在赞比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建筑业本土化人才保障。获得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广东省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我院还与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美国、德国、韩国、波兰、芬兰、中国香港等境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高层互访、教师培训、师生交流、合作办学等合作项目。合作共建有创新创业研习基地(新西兰、芬兰)、中英现代学徒制研培中心等。 办学效益增强 社会声誉优良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健康协调发展。三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大赛中,获得300多项省级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实现突破。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凸显。学生获创新创业国赛一等奖,实现历史突破;在历届“挑战杯”省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建立了海外创新创业研习基地,并组织优秀学生多批次参加研修,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 新生入学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录取新生报到率均超过80%。毕业生总就业率均在9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 学校是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指定的建筑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机构”。建校以来,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一级项目经理、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超过12万人提供了培训服务。 发展愿景 2021年,全面完成清远新校区二期后行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做好智慧校园规划,建设特色、智慧、美丽校园。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落地实施,保持校园平安和谐稳定,努力创建省域“双高校”。 未来五年,深入实施“提质量、强服务、优治理、育新人”“十四五”发展行动计划,打造“现代鲁班摇篮”,显著提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建立与我省建筑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机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持续提高,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内涵建设达到省级一流学校水平,建成“国内知名、业内领先、服务区域、走向国际”的建筑类高职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通辽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通辽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备中等职业教育、电大开放教育和社会培训职能。学院成立于 2004 年,由原哲盟师范学校、哲盟卫生学校、哲盟教育学院、内蒙古电大通辽分校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始于 1951 年。2009 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园林式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成员单位。 学院占地面积 803 亩,建筑面积 17 万平方米,建有校内外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和实训基地 305 个;固定资产 6.49 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 1.5 亿元,馆藏图书 65 万册;校园网总带宽达 6G,免费 Wi-Fi 实现校园全覆盖。近三年,学院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办学硬件全面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优良,文体设施焕然一新,校园环境不断优化,职教特色更加鲜明,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师生安全和医疗卫生得到有力保障,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花园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学院现有教职工 8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467 人,副高以上职称 227 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244 人,“双师素质”教师283 人;聘请兼职教师 59 人。现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8 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7 个,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5 人。现有各籍各类学生 1.5 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 1 万余人。 学院开设医药卫生、师范教育、经济管理、机电工程、信息技术五大类 32 个高职专业,并与本科院校合作联办本科教育。现有护理、药学、学前教育、会计、建设工程监理 5 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护理、药学 2 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认定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2 个,蒙汉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 个。自治区精品课程 13 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 5 门。承担国家级课题 1 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161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 40 余项,其中全国职工创新优秀奖 1项,自治区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通辽市科技进步奖 3 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1 项,软件著作权 14件。 学院下设护理系、师范教育系、药品食品系、医学系、机电 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信息技术系、体育系、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电大分校(继续教育)、附属中专等 12 个教学机构和附属医院、口腔医院 2 个附属单位。与国家开放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区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与吉林一汽、亚泰集团、奇瑞汽车、葵花药业、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瑞康医药、东软公司、中航国铁、宝岛眼镜、大连春和等 100 多家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与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外大学、企业的学历教育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通辽市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单位,是自治区扶贫办创业致富带头人定点培训机构、自治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东部中心、自治区“北疆靓姐”联盟成员单位,是蒙东地区体育职业技能、通辽市再就业人员、退役军人和蒙中医药产业及现代家庭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的培训基地,承办各级各类岗前培训、能力提升、在职研修和医养康复、老年护理、母婴护理、中药种植、会计审计、电焊汽修、家政服务等职业培训及三、四、五级技能鉴定。开办通辽城乡社区大学、老年开放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紧密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齐头并进,覆盖城乡、面向全体的终身教育体系。 半个多世纪的薪火传承、融汇发展,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基地、自治区科技创新先导型院(系)、全区普通高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被授予通辽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市意识形态工作突出贡献奖,并经自治区推荐参评全国党建示范高校,2 个党总支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1 个党支部入选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和内蒙古金奖等多项殊荣,涌现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冯庆芳老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周艳梅同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崇德尚能,树人成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实施一手抓学历教育、一手抓职业培训的“双轮驱动”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五到十年内,把学院逐步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 服务发展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治区和国家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向全区一流、全国先进高职院校目标努力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人员流动性很大,4000块左右,上班12小时。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简称:湘警职院)是200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湖南省司法厅主办主管的全省唯一一所警察体制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创建于1981年,经历了湖南省劳改劳教干部中等专业学校、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等发展时期,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校训“厚德重法,崇文尚武”为核心的警院精神,凝练出“博学善导,育警树人”的教风和“勤学苦练,文武兼修”的学风,警务化管理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近6000人,在职教育培训年均8000人次。 学院现有法律系、刑事司法系、矫正教育学系、管理系、政教部、警体训练部、基础课部、图书馆、实验实训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教辅机构和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处等党政管理及群团机构。设有刑事执行、行政执行、刑事侦查技术、司法信息安全、司法警务、心理咨询、司法鉴定技术、建筑消防技术、法律事务、社区矫正、法律文秘、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等17个专业。 崇文秘书事务所 社会治理专业群共享实训室 消防技术实训室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技能精湛、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与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目前在职教职工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113人,“双师型”教师86人。 何海洋教师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高职专业课程一等奖 学院以服务“法治湖南、平安湖南、过硬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为己任,明确了“立足司法行政、面向政法系统、服务法治建设”的办学定位,“特色鲜明、省内示范、全国同类领先”的发展目标定位,“对接行业一线需求,培养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法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组建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校局联盟、校狱(所)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特色和“德、能、行”三位一体的警务化育人特色。“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争创“双高”(“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院与南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校地合作 学院被确立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政法委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湖南法院司法警察训练基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湖南教育培训基地”“湖南省平安高校”“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直机关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法治日报、湖南日报、红网、腾讯网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学院办学成绩予以宣传报道。 联系我们 1.学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远大二路1069号 2.邮编:410131 3.联系电话:0731-82693015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前身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创新拉动、强队伍、优结构、重质量、细管理、特色突破”的治校方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育人目标,紧密围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国际化开放办学,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院校。学校以稳步提升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师基金会、省市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多项表彰和奖励。 学校位于风光秀丽的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大学城,校园内欧陆风情与韩日风格相结合的现代建筑,配套齐全的教学及生活设施,为在校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学习与生活条件。 学校图书馆建筑简约典雅,馆藏资源丰富,纸质图书88万余册,电子图书55.3万种,纸质报刊265种,电子期刊123万种。已形成纸质资源与电子数字资源相结合、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保障体系。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建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美操馆、足球馆、瑜伽馆、射箭馆、健身房等设施,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育”,塑造智慧教育教学新形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广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合作课堂、虚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成效。 开设研讨式智慧教室,大力开展研讨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 实行专业与行业对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拥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更多从业经验,学校有12个实验教学中心及百余个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强大支持。 学校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合唱展演等品牌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现有大学生艺术团、Qing音乐社、清韵文学社、国韵相声社、FE街舞社等70个各类文体社团,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为文体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近三年我校学生在省部级以上文体竞赛中获奖256人次。 在2019年全国啦啦操联赛(长沙站)比赛获学校俱乐部青年丙组集体花球、集体自由舞蹈两项冠军。 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二届校歌国歌大赛一等奖。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五元两日”生存体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荣获2020年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在校学生享受“奖、贷、勤、助、补”等各项国家资助政策,我校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勤工助学为主要途径、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的多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帮扶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可参评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及学校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学校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月安排一定数量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还设有鼓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集体和个人奖项 近三年,共有1566人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发放奖学金64.36万元;27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666人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6004人次获国家助学金;149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共为3000多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为1545人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共发放勤工助学岗位工资41.34万元。 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近三年,学生获得各类专业证书1300余次;开展全校性技能大赛64次,参与学生近3000人次,获得奖项112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全国市场营销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奖146项。 目前我校已连续承办八届“TRCC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并取得丰硕成果。 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学校秉承“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将考研工作作为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强有力抓手,通过举办考研辅导小班课等方式,为考研学子打造个性化辅导方案,助力备考学生“百米冲刺”。 除举办辅导小班课、为考研学子制订相应奖励措施之外,学校还专门在图书馆设置了考研自习专区,并延长开放时间至每日24:00,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考研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为考研学子助力,引导学生考研升学深造,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以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根本,全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连年提升。 学校成立双创学院,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按要求配齐就业服务人员及就业创业教师;构建了就业指导与双创教育“三全四融”教学实训育人体系,启动了“政校企”协同育人的“1332”就业创业实践工程,建设就业创业活动与实践园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创造思维,不断涌现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从而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学校是教育部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已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泰国等8个国家的4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构筑国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框架,努力打造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实施了 “学分互换”、“本科双证书”、“本硕连读”等项目。 为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学校每年举办海外夏、冬令营,欧美短期游学等多国别多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肇建于1978年,2020年更名为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是教育部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首批十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学校坚持思政工程立德,恩来精神树人,生产实训培技,双师队伍赋能,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两化融合人才,服务江苏数字经济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秉承“明德尚行”校训,传承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长期形成和凝练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严谨、规范、求真、铸魂”的优良教风,“博学、慎思、明辨、躬行”的优良学风。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发展后劲足,连续八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评20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为江苏“两化融合”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2020、2021年度荣获江苏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2020、2021年度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等次。学校跻身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发展指数100强。建校以来,为全国各条战线输送了7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占地1000余亩,坐落在风景秀美、充满人文底蕴和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淮安高教园区,校园规划科学,设计精致,环境优雅,景致宜人、交通便捷。设电子网络学院、数字装备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智能交通学院、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素质教育部等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生13000余人。 学校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紧扣电子信息产业链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技术等49个高职专业和1个本科专业,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23个。其中,通信技术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骨干专业;建有省级重点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2部、省级重点教材29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奖2项;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7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86%,“双师”素质的教师占86.37%;现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5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人选23名、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人选8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1名,省科技副总15名,江苏工匠1名。教师在全国信息化类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并蝉联“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获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0个,建成各级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330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2个、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1个,可开展74个工种技能鉴定。2007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内单体生产性实训基地;2018年与戴尔公司共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化示范中心;学校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是教育部、工信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与联想、华为、中兴、立讯、鹏鼎、敏实、京东、华润、富士康、奥的斯、保时捷、新华三、新美星、中邮建等11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成立立讯学院、臻鼎学院、富准学院、联想学院、西子奥的斯学院、易宁正弘电商学院等6个企业学院,设立富誉自动化班、苏州轨道交通班、嘉环订单班、迅达电梯班、京东物流班等45个企业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 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率先在全国推进人生导师制,着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生德育体系与“大思政”工作格局,始终扭住“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注重文化育人,入选首批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职业技能显著增强。自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12年参赛、12年夺金,共获得一等奖32个,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均名列前茅。学校7次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围绕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地方经济发展,完善了教师激励、资源共享、师生协同和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提升了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跨领域协同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专业(群)科技平台“全覆盖”。近三年,建成省级优秀科研团队3个,主持和参与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7项。注重社会服务功能,建成14个省厅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位列全省高职院第一。强化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获省教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农业技术推广奖、轻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12项。授权专利1101件,授权发明专利99件,科研到款6522.9万元。高职发展智库显示,2020年度我校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排名全国19名,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名全国39名。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59件,专利转化数量186件。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全面开创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近五年,先后与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共邀请境外学者来校访问150人次,外派骨干教师境外研修338人次,外派学生出境学习176人次,接收16个国家海外留学生142名,专任教师在国外公司、国际期刊、国际机构、学校等担任职务27人,国际化办学氛围日益浓郁。2019年我校获批淮安市首个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设立的汉语登记考试(HSK)考点。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加强与西部省区职业教育合作,与西藏、青海和贵州等地高职院校建立校级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与西部部分中职校合作,东西部教育区域合作工作呈现全面发展态势。积极服务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与省内13所中职校合作开展“3+3”分段培养项目,与省内7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接本”教育,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与省内3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3+2”本科教育,与省内1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4+0”本科教育,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学校努力探索一条集质量、特色、品牌为一体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令人瞩目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先后多次被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等部门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教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省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和“江苏省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立足淮安、面向江苏、辐射全国”服务面向,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江苏省高水平高职学校为抓手,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发展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认可”高职名校,在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中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一所工科职业院校,肇始于1951年,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学校入选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现有天府校区、东校区(金堂)、财贸校区、新都校区、公交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教学科研设备价值超亿元,图书馆藏书量70余万册,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16000余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和财经商贸5大专业集群,设置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安全与管理、新能源汽车等37个专业。 Chengd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CDIVTC) is a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 establish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engdu City. It was founded in 1951 and had been approved as a full-ti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2014. In 2021, it was listed on the“Shuang Gao Plan”in Sichuan Province which highlighted the prior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selec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Currently, CDIVTC hasfivecampuses, namely Tianfu Campus, Jintang Campus, Finance and Trade Campus, Xindu Campus,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Campus, covering roughly666,667square meters, wi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vices that cost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as well as over700,000books in libraries while there are over16,000students enrolled in CDIVTC. To name a few, the five primary majors,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finance and trade, are just some of our flourishing programs. In total, our school provides33majors, such as industrial robotics,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and renewable energy-base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Professional Faculty Team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71人,高级职称占比39.5%,硕博学位占比58.6%,双师型教师占比77.84%。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市特级教师7人,省级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1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1人。 Currently, our faculty is composed of471teachers. Of the teachers,39.5%of whom possess senior titles with a professional standing; th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with a master’s degree or Doctor of Philosophy is58.6%. Furthermore, our faculty possesses one national great master of techniques, one national expert of techniques, seven provincial special-grade teachers, one provincial high-level leading talent, one first prize winner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ne advanced individua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one shortlisted for the annual student mentor in Sichu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xist. 产教融合特色鲜明 The Characteristic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大力推进以专业动态评估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和二级学院管理改革。 CDIVTC emphasizes the fe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lu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businesses in schooling while eagerly proceed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ic-evaluation-based majo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of associate colleges. 把学校办进园区。深度推进“园中校”,在中德(蒲江)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园区、龙泉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成都青羊总部基地和雅安荥经县建立5个产业分院。《引园筑院、推院助园、链式融通:产教融合“成工模式”建构与实践》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Establish Associate Colleges in Industrial Parks.Promote associate colleges established in industrial parks further.Five industrial associate colle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1)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ark of small and mid-size enterprises from China and Germany in Pujiang county, (2) the multifunctional areas of Longquan Automobile Industry, (3) the functional areas of Qingbaijiang International Railway Port, (4) Headquarters Base of Qingyang Industrial Park, and (5) Yingjing county in Ya’an.Cooperation between associate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parks can lead to succes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VTCI model i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rewarded as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Competi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把企业搬进校园。大力实施“校中厂”,与成都市总工会共同打造“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共建“增材制造学院”和“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研究院”,“发那科机器人”在校建设发那科机器人学院,英特尔公司在校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院。 Invite Businesses on Campuses.Implemen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ssociate colleges and businesses fully.CDIVTCwith the Chengdu Federation of T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