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学院办学源于1950年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合作训练班,是由贵州省经济学校、贵州省内贸学校和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共同组建,201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通过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学院在贵州省贵阳市...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黎元波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30435.13万
信用代码:12520000430220708B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
官网地址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54-8369290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79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相关学校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创办于1999年,2003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教发函〔2003〕541号文件),是一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合川区城区内,校园古朴典雅、环境怡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群相互支撑,文学、工学等专业相互促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办学20年来,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滕久明、市人大副主任陈雅棠、市政协副主席黄立沛以及教育部、市教委各级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先后获得“重庆市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2002年)、“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2008年)、“全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2009年)、“重庆市平安校园”(2010年)、“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重庆市平安校园反诈行活动示范学校”(2018年)等荣誉。 目前学校在校学生112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校设有金融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基础部等7个二级学院(部),开设有会计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物流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24个本科专业和市场营销、会计、证券与期货等3个专科专业,学校现有1个重庆市级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2个重庆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也是重庆市首批本科高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 学校教学条件完善。建有校园网和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丰富,并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常年订有数百余种中文学术期刊、“中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图书文献资料;建有功能齐全的二级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及二级实验(实训)室;建有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球类运动场和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等。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狠抓教学质量和全面素质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开设“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未来发展准确定位;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渠道拓宽信息源,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鼓励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支持专科毕业生“专转本”,学校考研、专升本率稳步提高。 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以素质拓展工作为推助器,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了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十佳评选、宿舍安全文化月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们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同构建了和谐文明、富有挑战、敢于创新的育人环境。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崇实立信、经邦济民”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黑龙江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黑龙江职业学院始建于1948年,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培养输送具有家国情怀、工匠品格、进取意识、卓越追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省内办学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地理位置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学校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有两个校区,第一校区位于南岗区学府路,第二校区位于双城区迎宾路。学校占地面积9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42万平方米。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固定资产总值4.2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 学校内设13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6334人、继续教育在校生8685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现有4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9个,专业设置覆盖三大产业。拥有国家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18门。 学校重视师资建设,关注教师发展,涌现出一批省内外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现有专兼职教师914人,其中专任教师607人,教授115人、副教授242人,博士16人、硕士48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国家级行业教学名师10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5名,双师比例达到82%。 学校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牵头成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和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教集团;与哈电集团、凤凰教育、中科招商、九州电气、哈飞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中部大学校、韩国京畿科学技术大学、韩国建阳大学合作办学,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七十多年来,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万优秀毕业生;以“重实践、重品质、重能力”培养塑造人才,形成了“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人才特色。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省赛和国赛获奖数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内第一位。大量优秀毕业生被中海油、中石油等国企录用,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6%,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在98%以上。 学校遵循“自强有为、兴业报国”的“龙职”精神,践行“当好学生的铺路石”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继续教育强校工程”,深化“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学校荣获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单位、全国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黄炎培优秀学校奖,跻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教育100强,是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校、国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单位。 目前,全校上下正在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固本铸魂、改革引领、立德修能、高端服务、转型筑基五大计划,创建类型教育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创立教育教学标准,推动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模式转向、办学体制转型,着力打造“龙职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学校介绍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是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湘潭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坐落在毛主席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学院设有49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5500人。 学院依托湘潭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共享湘潭大学一流的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和学科优势。学院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89人,62%具有高级职称,70%具有博士学位;长期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聘请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学院秉承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校训,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强化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教育理念,强化应用性课程教学,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高品味做人、高层次成才、高水平就业”,全面培养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享有良好声誉。学生代表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荣获全国性、全省性团体奖励100余项,荣获个人单项奖励1400余项,连续三年蝉联“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湖南赛区本科二组团体一等奖,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第十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湖南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特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硕士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先后有3000余名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有 100 余名毕业生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博士学位。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其中2017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段小桃在校期间创办了“斯挺正装”服装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开了14家连锁店,2015年营业额超过800万;2015年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对该生创业事迹进行了报道。2019年,3支学生团队的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201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邓嘉豪在校期间获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外观专利授权,4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019届电子商务专业王智成带领麦田工作室团队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等多项全国性、全省性奖项。 热忱欢迎报考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地 址: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北二环路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邮 编:411105 电 话:0731-58293832 58293847 58293680 传 真:0731-58293847 网 址:http:// xxxy.xtu.edu.cn/ 邮 箱: xxzhaosheng@xtu.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江南水乡、鲁迅故里——浙江绍兴,始创于1981年,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现有稽山、镜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600亩,校园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有中外文纸质图书近222万册(其中,原版外文纸质图书近21万册)电子图书139万余册,电子期刊10万余种,数据库52个。 设有英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国际商学院、数字贸易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中外合作)、应用外语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目前开设51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捷克语、土耳其语、波兰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和波斯语、印地语等17个外语语种,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 学校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通过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土教学与境外教学的有效融合,彰显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了“英语+辅修(微专业)”“小语种+英语+辅修(微专业)”“非通用语种双外语+辅修(微专业)”“非外语类专业+英语(或小语种)+辅修(微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浙江省外语语种最多、特色亮点鲜明的高校。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已形成以外语为特色、文学为主体、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外国语言文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4个学科是绍兴市重点学科。根据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学科门类排行榜,我校文学学科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民办高校第1名,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多年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前20强。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日语和朝鲜语等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语、朝鲜语、日语、编辑出版学、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翻译、汉语国际教育、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朝鲜语、英语、法语、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翻译、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等8个专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英语、商务英语、西班牙语、电子商务专业为绍兴市重点专业;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模式,拥有一支高效精干、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7%,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27%。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近100名。学校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国境外研修计划”、设立“张巨昌教育奖”等,为教师发展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平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组织成员,近年来科研、教研水平不断提升。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含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0余项(含重大项目2项),获各类科研奖80余项。“东北亚研究中心”和“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网络安全与文明社科普及基地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十四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1个;市级文化创新团队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特色智库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2021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 “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在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浙江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中,学校有6年位居“全省非硕博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1名。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每年派出700余名学生出国(境)进行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部分专业学生出国比例达到100%。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500名左右。学校现有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 学校办学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肯定。在武书连、中国校友会等相关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民办大学前20强。至今,学校毕业学生已累计超过6万名,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同类高校前列。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800余项。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双高”“两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人才,并朝着创建中国民办大学“双一流”、 打造中国民办大学卓越品牌的目标勇毅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学校介绍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始建于2002年,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独立学院,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聊城教育学院、聊城师范学校并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校由聊城大学和国有企业聊城市财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21年4月顺利通过山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核验,拟转设为“聊城理工学院”。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省级花园单位”“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省级示范基地”“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安全研究与科普基地”“山东最佳品牌影响力高校”等。 学校面向社会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生源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设有中文系、经济管理系、外国语系、教育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影视传媒系、化学与生物系、机电工程系、音乐系、美术设计系、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等12个系(部)。现有34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202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地处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江北水城——山东省聊城市,坐落于风光旖旎的徒骇河畔,占地1011.38亩。校园一期校舍建筑面积33.73万平方米,总投资25.5亿元,被列为山东省2021年重点实施类项目。校舍建设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彰显数字化、智慧化、书院式特色。采用“一心两院,一环两轴”的总体结构布局,凸显理工类高校特点,致力于为师生员工打造理想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人才公寓、餐厅、体育馆、风雨操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科学会堂、工程实训中心等。拥有智慧教室、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亿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76.95万册,学校图书馆是国家首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会员馆,现藏有明清线装古籍1340册,馆藏古籍成功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79人,其中硕博占比82.08%,高级职称占比32.19%。外聘教师中行业企业占比近50%。现有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聊城市优秀教师18人、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羡林学者1人、羡林学者青年专家5人、聊城市智库高端科技人才3人。 学校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深化产学研教融合,现有4个专业分别与青岛青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恒邦教育有限公司等实现了专业共建、联合培养。加深与山东省翻译协会、山东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瑞德(青岛)电商产业园等协会(园区)的合作,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共建发展平台,带动学科专业跨越式提升,助力产业与教育融合。与青岛青软集团、济南阳光大姐等知名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9个,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在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合作良好。 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部分专业探索并实践“2.5+1.5”“2+1”“3+1”分段式、导师制、双导师制等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实习、创业深度对接、联动发展,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理论实践化,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单位的适应期,为企业带来了短期效益和长期的人才储备,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历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761人次。 未来五年,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并稳定在15000人左右,成功转设为“聊城理工学院”,力争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档);是“国家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大数据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获评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示范平安学校,在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是高职院校唯一一家副会长单位。 学校办学始于1951年,发展高职教育20余年,占地面积1220余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学校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坚持“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产业板块,构建以软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为引领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培养现代产业紧缺人才,形成了专业结构优良、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合作广、影响大、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新生文理科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同类高职前三。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榜单中,学校位列全国第四,中部地区第一。 专业紧贴产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设有13个学院、46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13个,开设软件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两个本科试点班。现有教职工1280人,其中专任教师935人,全日制在校生19392人(高职生15876人、中职生3516人)。 产教融合紧密,育人模式创新。学校牵头成立“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全国高档数控系统和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建设湖北信息技术、湖北智能制造、湖北跨境电商等3个省级职教集团,生命健康技术、商贸物流等4个市级职教集团,吸纳十多个行业协会组织参与办学,与烽火、新华三、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华中数控产业学院等6个特色产业学院,与华中数控、格力电子等3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获批湖北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复杂零部件智能检测与识别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总工会授牌的“荆楚工匠学院”。 国际交流深入,合作办学多元。学校大力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合作开展“3+2”高等教育办学项目,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加拿大圣力嘉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泰国北部大学均有合作交流。近年来,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随企出海工程,与烽火通信共建“武软烽火学院海外培训中心(印度尼西亚)”,承担本土企业海外技术人员培养工作。推进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与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意大利知名企业筹建柯马学院,与泰国素可泰职业学院、格乐大学签约,并被授予“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示范校称号。 综合实力突出,育人成果丰硕。学校承接2023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职业教育成果的现场展示,获得教育部领导高度认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获颁“突出贡献奖”。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超过90%。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8.65%,升学率37.04%。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权威媒体聚焦报道,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办学美誉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职教梦想,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学校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 ),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 中国社科大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特色培养方式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在某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开展连续培养试点;国际联合培养,赴海外继续攻读学位;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等。 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及丰富的中外学术数字信息资源。配有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先进。 雄厚办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立于1977年,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 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建院40年来,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努力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奉献了一大批对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准的重大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有31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法律、党建、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研究所的多名学者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讲话起草等工作,承担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近年来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学术界领先和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图书馆藏书170.6万册,研究生院图书馆藏书40.5万余册,各院所图书馆藏书342.9万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图书馆分馆,更是以专业性强、门类齐全、所藏善本孤本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专业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群。全院拥有学术类期刊82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主管全国性学术团体106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全院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具备博士后招收资格的研究所35个。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有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优学科占全国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近四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成立于1978年,经邓小平、叶剑英同志亲自批准设立,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1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24个;还有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736名、硕士生导师1205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资源、教师力量的支撑下,研究生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和国际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研究生院建成后,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学术繁荣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从研究生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成长为我国各条战线上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在1948年创建的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组建,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较强的办学实力。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光电为特色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学校始建于2001年,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电信息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2004年4月,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光电为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电子科技类民办大学,在全国光电及电子通讯类民办大学中排名第一。“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先后担任学校名誉院长。 依托于“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专业优势,长春电子科技学院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家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立足吉林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凸显光、机、电、算等优势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新型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吉林省文明校园”“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位列艾瑞深校友会排行榜全国民办大学(Ⅰ类)第16位,被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校坐落在吉林省新兴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所在的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与中国中车生产基地毗邻,校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是一所现代化的“绿色校园” “智慧校园”。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标准田径场、智能化公寓、五星级食堂等,采用节能创新科技,实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无线网络全校园覆盖。完善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吉林省同类院校前列。长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工程师、设计师和中高层管理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先后有2100余名毕业生考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学校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艺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现设立9个教学单位,37个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四新”建设目标为驱动,紧扣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改造传统专业,面向新技术、新业态设置智能感知工程、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兴专业,构建了光学、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智能控制、数字经济、艺术设计、文化创意八大专业集群,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工、理、经、文、管、艺术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践行“筑理想、强身体、重能力”的三维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推行“一专多能”培养理念,构建了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基本素养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教育教学目标。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创设了“至诚职业教育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通过学生参加教师科技创新项目,自主参加学科竞赛,组建创新创业大学生社团等具有特色的科创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有力举措,我校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优质的服务平台+个性化的活动平台”四大育人平台。历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社团组织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实践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产教融合,着力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平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立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计划”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金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先后与千余家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生态圈,建设13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15个定制、订单班;其中“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共建项目;与长春长光精密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光电智能制造学院 ”获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开设的“长光工程师定制班”获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首批省级培育项目。围绕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建设目标与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共建定制、订单班,向企业定向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切实做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方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相结合。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博士引进”“双师培养”、组建学科团队等措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已形成了一支以姚建铨院士、姜会林院士为引领、学校自有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比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75%。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人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优秀团队。 学校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建设,重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建设成立产业学院,努力搭建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近 5 年,学校获批各类科研立项项目334项,发表论文1399篇,出版学术著作41部;获得授权专利414项;启动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28项,授权专利居吉林省民办本科院校前列。 乘势而上,继往开来,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恪守“厚德、守正、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在建设具有光电特色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澳门大学
学校介绍 澳門大學是澳門唯一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創立於1981年,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優勢。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八成教研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以英語授課為主,致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才。 優質教學 澳門大學設有人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學院、榮譽學院、以及研究生院和持續進修中心。研究機構設有中華醫藥研究院、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微電子研究院、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現有學生逾12,500人,本科教育推行融合專業、通識、研習及社群教育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課程採學分制、書院制,開辦學士、碩士、博士等約130個學位課程,涵蓋文學、語言、工商管理、市場學、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綜合度假村管理、理學、教育、生物醫藥、法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工程、計算機科學、中藥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學科。 國際聲譽 澳門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世界大學排名201-250 、國際化發展第5、亞洲大學排名38、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名39、在葡萄牙語大學聯會中名列第一。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322位。十大學科領域: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總論、農業科學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前1%之列。 國際化 澳門大學是一所多元文化融合的國際化校園,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教研人員全球招聘,八成來自世界各地。國際多元的辦學特色吸引世界各地的國際生,令校園洋溢多元文化色彩。 澳門大學不斷拓展跟海外大學的網絡,以促進學術交流,在校內積極搭建國際合作研究的平台,擴闊學生視野。目前與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250多所高等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學生可以選擇到全球150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和學習,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澳門大學也為學生提供到本地和海外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提升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卓越師資 從全球各地吸納頂尖的學術精英,建立了一支國際化的卓越師資隊伍,當中有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葡萄牙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 IEEE系統人機及智能自動學會主席、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等。 澳門大學不斷加大力度引進高水平人才,為教研人員創造優渥條件,激發潛能,攻堅前沿。此外,還推出“澳大濠江人才計劃”,培養本地年輕學者、吸引高端人才留澳發展。 獨特書院制 澳門大學採用基於住宿式書院系統的全人教育體系,以書院系統作為“四位一體”整合的平台,實踐全人教育,在澳門的大學中獨一無二。現時建立了10所書院,包括曹光彪書院、鄭裕彤書院、張崑崙書院、蔡繼有書院、霍英東珍禧書院、呂志和書院、馬萬祺羅柏心書院、滿珍紀念書院、紹邦書院及何鴻燊東亞書院。書院與學院相輔相成,以體驗式課程規劃提供全人教育的環境,力求培養學有所成以及情操高尚的學生。書院教育致力提升學生的7項勝任力:公民責任心、全球競爭力、知識整合能力、團隊協作、服務與領導、文化參與,以及健康生活。 前沿研究 澳門大學採取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構建高峰和加強合作的研究方針,重點支持既具澳門特色,澳門和國家所需,又順應國際發展潮流的學科方向。目前已形成結合科技和人文的“3+3+3+3”為骨幹的研究戰略佈局,全力支持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智慧城市物聯網)、重點發展三個新興方向(精準醫學、先進材料、區域海洋)、積極推進三個跨學科交叉領域(認知與腦科學、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以及建好三個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鼓勵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 與此同時加強創業及知識轉移,提升科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澳大創科有限公司和澳門大學在大灣區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大力支持大學產學研發展。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是珠澳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合作樞紐,依托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優勢學科院所的研究力量,融入大灣區及參加國家科研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培養新興產業。師生創辦30多家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大學創新創業中心更獲批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是國家對澳門大學產學研發展的充分肯定。 根據國際論文資料庫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WOS)顯示,高端科研期刊論文發表數目由2007年的77篇增至2020年的超過2,000篇,2020年澳大論文獲引用超過42,000次。芯片研究是澳大的主要方向之一,旨在研究開發模擬及混合信號集成電路和系統,並建立先進的研發平台。芯片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發表論文數量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英特爾(Intel)。中藥研究是澳大極具特色的研究領域,致力中醫藥品質及國際標準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創新中藥產品獲國際發明金獎及40餘項澳門科技特別獎。 強強聯合 澳門大學通過強強聯合和國內外一流學術機構建立了緊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包括與葡語系和英語系國家保持緊密的合作和聯繫。目前已與一批世界名校開展人才培養聯合項目,包括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愛丁堡大學、多倫多大學、波爾圖大學、里斯本大學、科英布拉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 澳門大學已和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建立五個領域涵蓋腦科學、人工智能、空間信息、海洋環境與工程、精準醫學聯合實驗室進行聯合科研攻關。 服務澳門 澳門大學在包括文史、社會、法律、教育、商學各領域的澳門研究,一直不遺餘力,為提升澳門文化精神生活以及促進本地社會福祉,提供實證數據及學理分析,作為文化及民生政策的學術基礎。“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和“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以服務澳門的基礎教育發展,發揮為澳門培養人才的基礎平台作用。與此同時,發揮澳門大學的獨特優勢,構建平台助力澳門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培養中葡雙語人才,中國歷史文化人才,數據科學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物理、化學及生物科學人才,為澳門的發展定位作出貢獻。 為配合澳門特區政府“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澳門大學持續開辦新的學位課程,為澳門多元產業發展培育更多高層次專業人才。2020年更成立公共行政培訓中心,助力澳門特區政府人才梯隊建設。 環境育人 在國家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澳門大學獲批准在中國廣東省橫琴島建設新校園,並授權由澳門特別行政區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新校園於2009年12月20日由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奠基儀式。2014年澳門大學全面遷入新校園,校園面積約一平方公里,與澳門氹仔島一河相連,背倚蔥綠秀美的橫琴山,整體規劃強調“以人為本”、“環境育人”,為師生提供一個適宜學術思考的田園及樸素的學術特色的育人環境。校內教學設施一應俱全,包括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大學會堂、游泳池、綜合體育館、射箭場、籃球場、攀岩場、健身室等。 各界支持 澳門大學得到國家、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的關懷和支持,使大學近年取得了飛躍的發展。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親臨澳門大學指導,對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2018年習近平主席更給澳門大學等高校回信,指示澳門高校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創造更多科技成果。 澳門大學作為澳門唯一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擔任校監和大學議庭主席,備受特區政府的重視。在2016年更成為澳門首間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教育功績勳章”殊榮的高等院校,辦學質素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 大學展望 今日的澳門大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將繼續秉承“仁、義、禮、知、信”的校訓精神,不斷完善、優化、 提升及創新,並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宗旨,發展成為一所令澳門人驕傲、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卓越大學。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学校介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于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温泉之都的广州从化和翡翠之乡的肇庆四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余人。学校现设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美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大湾区公益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部),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38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学16个专业、管理学6个专业、文学6个专业、工学5个专业、经济学4个专业、教育学1个专业,艺术学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2.1%),是一所以艺术学科为优势,现代传媒艺术为特色,艺、文、管、经、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办学近20年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传媒、设计、商贸、金融、信工、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为我国文化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以来学校确立了高质量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创新强校,围绕“十个一流”建设发展目标,坚持内涵建设,已有《产品设计》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设计》《人力资源管理》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ERP沙盘实训》《电子书籍设计》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物流》等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还建设有《居住空间设计》等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案例3门(《纪录片创作》、《国际物流》《计算机网络基础》,其中《纪录片创作》等5门课程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新华网“新华思政”)上展播。2023年,学校获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优秀案例4个。为学校品牌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做好示范,助力学校良好育人格局的形成。 学校还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岭南漆艺文创设计研究院等10多个研究机构和学科平台,不断强化科教融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产业—专业—教学”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学科研保障条件建设。目前拥有国内先进的融媒演播厅、影视摄影棚、多功能报告厅、智慧教室、影视工作坊、大商科综合实训室等各类实验、实训室119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智能家居产业学院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建有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融媒体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等校内外1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主动作为,与社会各界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学校近年来坚持以“强师工程”战略为导向,坚持引育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兼职教师6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99人,其中二级教授4名、三级教授12名。学校建有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支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学校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5名教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近五年以来,我校验收通过教、科研项目共307个,在研教研、科研项目共225个。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保护研究”和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优势研究”“人文湾区视域下非遗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课题入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重点文艺研究课题,非遗纪录电影《行花街行大运》完成拍摄,标志着学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取得新突破;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北大核心、SCI、SSCI、EI等高水平论文116篇,出版学术专著24部,发表艺术作品86部,师生申请知识产权共16项。学校每年定期对全校优秀教师及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学校鼓励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各类竞赛项目。近年来,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09个,投入支持经费290万,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443项,其中“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7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银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1项;学生发表论文数共计89篇、成果作品38个,申请专利(著作权)数共计10个。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类获奖共计220多项。 学校坚持以国际化办学作为发展战略之一,携手国外知名高校共同开展“海外升硕培养计划”,目前已帮助近千名学子实现直通国际名校的梦想。 面向未来,学校秉持“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校训,贯彻“国际视野、创新赋能、特色发展、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