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阳工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安阳工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安阳位于晋冀豫交汇处,西依太行、东临沃野、南望河洛、北联京畿,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长兖铁路、南长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安阳是甲骨文的故...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安阳工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沈记全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112669.59万
信用代码:124105004173458647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372-2909038,0372-2909040,0372-290904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59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相关学校
邵阳学院
学校介绍 邵阳学院创建于1958年,医学类专业办学可追溯到1906年,2002年由原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2016年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教育部和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项目单位。学校201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学校坐落在国家卫生城市、湘西南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邵阳市。这里人文底蕴深厚,诞生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再造共和”的民主革命家蔡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和德艺双馨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宝庆竹刻、邵阳布袋戏、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湘文化中熠熠生辉。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花园式单位”。 基础办学条件优良。学校占地面积167.4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86.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4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5.49亿元,馆藏图书319.5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27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471种,各类数据库及平台50个。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有22个教学学院,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机械、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拥有6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52个本科专业,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9人(不含继续教育学生)。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与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新农科”项目建设高校。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6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课程。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5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7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6所直属附属医院、协作型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324人,其中正高职称(含教授、主任医师等)218人,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783人,博士553人(含在读),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有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和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0余个。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教授为名誉校长、兼职教授,通过引进和培养并举,建立了“资峰学者”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四个层次的人才梯队,汇聚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省“百人计划”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专家、湖湘青年英才等126人为代表的高水平梯队式人才集群。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43项;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11项;发表学术论文6100余篇,有620余篇被国际三大权威索引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73部;获授权专利1687项。学报(社科版)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报(自科版)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两刊获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5年,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0多项,其中国家级200余项。2020年、2021年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2021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田家炳杯” 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22年获得“华数杯”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据分析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德国IF设计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提名奖。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 开放办学步伐加快。学校坚持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城校共生”发展模式,先后与邵阳市人民政府及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与中科曙光、中国电信、湘电集团、湘窖酒业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了中科曙光等5个产业学院和3个研究院,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工作,2021年成立了知识产权中心,并于2023年4月成功获批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 建校6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求真、共生、超越”的校训,弘扬“共生共荣、唯实唯新”的校风、“明德明理、笃学笃行”的学风和“修德修身、敬业精业”的教风,为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0多万各类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公共建筑节能建设示范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综治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易班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等。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周边、辐射全国,以工学为主体、以师范和医学为两翼、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力争到2035年,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的办学层次,基本建成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学校介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海南省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卓然屹立在祖国最南端的公办大学,是国家唯一的热带海洋大学。学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也是琼中琼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学校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2008年学校成功开辟三亚校区,实现山海跨越,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踏上转型发展道路,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填补了海洋大省没有海洋大学的空白;2016年,获批成为海南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和海南开启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学校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先后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整建制转隶学校,为学校向海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2021年9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并与入驻崖州湾科技城的多所国内顶尖大学协同发展。 学校拥有三亚、五指山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188亩(含三亚在征土地701亩),海域使用面积1600亩,在海口曲口、琼海长坡、文昌潭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地设有规模型科研试验及教学实训基地。现有校园总建筑面积75.05万㎡,其中在建项目面积12.28万㎡。固定资产总值196791.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436.4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88.46万册,电子图书192.34万册。 学校现有20个二级学院,有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法、农、教、艺、史9大学科门类。学校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7个海洋类专业和旅游管理等11个涉海类专业(方向),确定了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旅游、民族与人文等五大特色学科方向和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省级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13个,应用型海洋特色逐渐彰显。学校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拥有部省级科研平台30个,其中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4个,省部级水产试验场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拥有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此外还有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国家部委及海南省批准设立的省部级研究基地(交流平台)9个,省级重点培育智库1个,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学校现有教职工1598人,现有专任教师984人。拥有“双聘”院士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海南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4人、海南省教学名师4人、海南省优秀教师3人、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11人、海南省“南海名家”3人、海南省“南海工匠”2人、海南省“南海名家”青年项目8人;海南省领军人才23人、拔尖人才6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443人;拥有海南海洋卫星遥感创新发展、水产南繁种业创新、热带海岸保护工程与海洋生态修复、热带特色水产种质创制与高效增养殖、热带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创新、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等6个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队伍初步形成。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710人、专科生2949人,留学生14人,另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读研究生439人。学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学科、创新创业等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国际级奖励23项,国家级奖励480项,省部级奖励1159项。其中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在2023年 MATE 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 Eeplore 级别中国大陆区域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荣获大洋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3项;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环岛自行车赛、蓝丝带海洋保护等公共及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学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次,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2次,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3次。 学校深入落实“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02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6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8项(含子课题),省部级以上项目总计285项。学校“海洋测绘保障应用项目”获得资助7991万元,“中国东盟海上人文合作与交流平台项目”获批经费2355万元,“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获得资助2000万元。在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研究方面,《黎族通史》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海南省高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一批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大洋深渊探测和海洋科考,苏静作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首批深海潜航员多次主驾潜航;宋陶然成为国内第5位和全球第8位完成万米下潜任务的女科学家;王昊寅成为国内高校首位在南太平洋深渊下潜的科研人员。 学校注重发挥科技支持、文化影响、智力服务等作用。学校创立并成功举办3届“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水产种业发展交流平台;开展全国性海龟救护保育工作,近年累计救治活体海龟631只,协助将已经康复的活体海龟放生338只,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充分肯定;多次举办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智库作用;依托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等举办40多个全国性培训班,为相关领域人才能力提升搭建重要平台。学校主办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全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全国高校质量进步社科期刊。 学校依托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势日益彰显。学校先后与6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签署合作协议173份,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议96项。派出100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汉语志愿者、共同培养硕士生、游学生、海外实习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来华留学生320名,涉及15个国家。交流合作项目数十个,其中包括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中国-奥地利旅游管理项目。招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38名外籍教师到学校工作。近年来,学校组织承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3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320多次。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抓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学校“1236”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热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洛阳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洛阳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千年帝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学校始建于1956年,2007年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更名为洛阳理工学院。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后为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2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2013年获批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有各类实验中心78个,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8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5万册,电子图书195万册,中外文报刊500余种,全文数据库62个。拥有河南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国有行业博物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建有李进学艺术馆、碑刻文书陈列馆、李凖先生纪念室、特色文献馆和教育博物馆等主题展馆。 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地位,产教融合发展。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8万余人,与郑州大学、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余人。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黄河科技集团等共建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建材大数据行业学院获批省级特色行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获批省级重点支持建设设计学院。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等80余门,6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发展中心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1887人,其中专任教师1544人,高级职称教师64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具有博士学位418人,“双师型”教师1152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近200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聘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在内的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100余人,聘有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800余人。 学校坚持创新与服务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快速发展。建有首批河南科技智库研究基地、河南省特种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等31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与洛阳市人民政府、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近五年,学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47项;与1248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524项,到账经费3.78亿元;获得知识产权合计1361项,实现专利成果转移转化187项,金额1877.46万元。 学校以双创教育高质量为抓手,推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科技园先后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21个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园三区两基地”的战略布局。“十三五”以来,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81家,累计营业收入达到4.1亿元。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2017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4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71项,曾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专项活动优秀组织奖”,2015年以来连续5届捧得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连续6届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三年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连续7轮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前10强;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18名。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互通互鉴。深入实施京豫、豫沪教育合作项目,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等14个国家的31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材料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建立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与韩国全北大学建立新型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举办4个合作办学项目,并接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友好学校的留学生。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先后承担国家商务部“古巴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研修班”“2019年发展中国家青年领袖研修班”等国际援外培训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理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校训,勇担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致力建设“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现代化河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玉溪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玉溪师范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78年经云南省批准成立玉溪师范专科班,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玉溪师范学院。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21年成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学校。 学校坐落于滇中名城“高原水乡”“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聂耳故乡—玉溪市,占地面积1014.45亩,是距离省会昆明最近的地方院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科研单位、24个管理服务单位、2个直属附属单位、1个云南省监委派驻机构。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为14078人,教职工数为1023人。学校秉承“至真至善致美致用”校训精神,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为云南尤其是玉溪和周边地区培养了近7.2万余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构建了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基础学科为骨干,应用学科为重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新体系。现有省级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新学科培育计划”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立项培育建设硕士授权点学科3个。建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建有聂耳和国歌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滇中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3个,云南省“一流专业”13个,云南省“新兴专业”1个,师范专业1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4门,云南省专业服务产业试点专业1个。2022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20年—2021年美术学、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物理学五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六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察。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等荣誉称号。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87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聚焦引进和培养两个重点,做好引人、育人、用人三篇文章,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81人,副高级223人;硕士385人,博士225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20人,云南省“两类人才”1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玉溪市“兴玉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9人,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27人,玉溪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强化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内外科研项目7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省部级项目202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14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76部,发表学术论文2978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385篇,被SCI、EI、CPCI等收录的论文469篇。共有98项学术研究成果获省、市有关部门奖励,教师获得专利授权131项。学校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13万多册,电子图书约80万余册,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2个,已实现对现有纸刊的全覆盖。办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和《玉溪师范学院报》2个公开刊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玉溪市人大常委会共建玉溪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玉溪互联网大学,与玉溪市旅发委共建玉溪文创学院,与新华网共建创客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聂耳艺术研究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专业实习基地,与玉溪市纪委监委合作共建玉溪纪检监察学院,与玉溪市民政局共建玉溪市新时代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成立玉溪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与云南玉溪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合作建设天文科教中心,与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共建玉溪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共建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玉溪光华幼儿园有限公司共建玉溪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及云南学前教育硕士点研究基地、云南师大附属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与玉溪市司法局共建中共玉溪市律师行业委员会党校和玉溪市律师学院,与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合作成立玉溪师范学院体育高等职业学院,与通海县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杞麓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实训室,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空乘专业模拟舱实训室,与玉溪市红塔区合作创办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与中共玉溪市机要和保密局共建玉溪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和玉溪市信创应用创新中心,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玉溪数字信息产业学院等。 学校坚持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玉溪社会发展和国际友城建设,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院校长期稳定合作交流关系,积极拓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保加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高校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师生互换、科研合作、艺术文化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持续夯实“2+2”泰语专业双学位项目和国外带薪实习项目,进一步落实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本升硕培养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国外实习基地30个,国外汉语言文化中心3个,是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按照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的办学思路,以加速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导,以硕士授予单位和云南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引领,以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强校为核心,以一流特色本科建设为根本,以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突破,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全面加速学校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35年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成都工业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简介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学校染织专业学习。在连续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学校先后隶属原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以及四川省原电子工业厅等部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主要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办学阶段。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推进本科产教融合“厅校共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 学校占地总面积1645.74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校舍建筑面积约30.30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与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00余人,设有二级院(部)14个、本科专业41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3个领域,构建起了适应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积极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为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空间明显扩展、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一以贯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中心大局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抓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形势与政策”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设立成都工业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被列为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建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积极抢抓机遇,现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商务”“汽车服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8、新建本科高校第1,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建有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学校省级教育成果奖实现新突破,牵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学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实施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获批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全省5所本科高校之一,新建本科唯一。有5项产教融合案例被教育部规建中心优秀案例集收录。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深受各界欢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科、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华为、京东方、长虹、九洲、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德州仪器、富士康、通威太阳能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获得2019、2020、202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全国一等奖,省级“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9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2021年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2017-2021年)榜”中排名273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26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和科技兴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和教学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118人,其中,专任教师897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50余人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 学校现有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电加工实验室、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8个市厅级科研平台,有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57个建制实验室,获批国家级“新工科”实践项目2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近年来,学校注重培养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以来,有“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半导体功率模块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获批立项。2022年,人文与设计学院教师与校企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产品获得德国IF设计奖。 学校切实践行高校责任担当,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努力实施“开放国际战略”,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搭建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国(境)外交流合作成效明显。学校是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理事单位,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丹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乌克兰、泰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俄罗斯、蒙古、尼泊尔、孟加拉国、泰国等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历教育及汉语学习。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成都市,宜宾市,达州市,甘孜州,成都市金牛区、郫都区的校地合作,注重与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合作建立了110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6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中,学校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定点帮扶的色达、宣汉县脱贫摘帽并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直接帮扶的宣汉县渡口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学校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脱贫攻坚嘉奖,学校驻村干部获表彰5人次,1人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聚焦创新改革和能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样板”示范效应日益彰显。学校积极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高校、“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5个项目获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当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四川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不断凸显。 时值学校建校110周年,新征程上,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围绕人才培养核心,深耕教学科研一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学校“三个大会”精神,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而团结奋斗。 (2023年5月) 宜宾校区简介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在连续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怀揣实业兴国初心,肩负教育报国使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学校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助力宜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与宜宾市合作共建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赣南医科大学
学校介绍 赣南医科大学位于著名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内,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校长。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7年更名为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58年设置为专科建制的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赣南医学院,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9年起与苏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重点建设单位,2023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 学校占地总面积2102.06亩,设黄金、章贡2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43.41万册,电子藏书231.56万册。直属附属医院3所(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首批74家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之一、全国医院百强院),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全日制在校生15926人。专任教师9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99人(其中教授职称1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双千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90人次,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9人。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团队8个。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699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和麻醉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临床医学、护理学),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4个(公共事业管理、护理、预防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有江西省一流学科2个(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医学技术、生物与医药)。 学校注重内涵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理学、工学三大学科门类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特色和优势较为突出的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部级项目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有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省一流本科课程、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部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60余项,有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11项。学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全国首批第13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3年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截至2022年,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共建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24个。与赣州市政府、章贡区政府及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团队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近年来,获国家基金项目2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1项;相关成果在《Cell》《Lancet oncology 》《European Urology》《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授权专利370项。 学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恪守“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致力于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新靶标、肠道炎症和癌症及代谢性疾病的免疫学机制、油茶医药保健及功能产品开发、赣南特色中草药的研究与开发、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迄今,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级卫生健康人才近11万人,成为百姓的健康守护人,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是“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成立理事单位,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和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了学分互认、学生交流、出国实习、出国访学等各类师生海外交流项目。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学校在美国林肯纪念大学建立了师生培训基地,与德国心脏中心(柏林)互为协作单位。2005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生源国好评。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锚定更名赣南医科大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江西省高水平“双一流”高校“三个目标”,聚焦党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治理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八大建设”,扎实推进“40项重点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四川旅游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学校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基地”,2021年9月学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肩负“强旅报国”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传承中国优秀旅游文化、中国优秀饮食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占地面积1008亩。学校将峨眉、青城、九寨、黄龙、岷山、岷江、乐山大佛、都江堰等风景名胜浓缩进校园,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休闲美食文化园,形成校园在景区,景区在校园的独特格局,课堂与实景无缝对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学校建有攀岩运动场、休闲运动综合训练馆、中国唐球练习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休闲运动体育设施,建有能够满足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建成教学、科研、竞赛、双创、培训、观光、休闲、美食、健身“九位一体”的格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校训,激励着旅院师生知行合一,行稳致远;“坚毅笃行,精专创新”的学校精神,指引着一代代旅院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设有烹饪学院、食品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大健康产业学院、大数据与统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其中,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是我校与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二家学院。学校开设有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商务英语、物流工程等31个本科专业,涵盖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同时开办有中西烹饪、高尔夫等特色专科专业。 学校建有川菜发展研究中心、川菜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11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2011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地厅级科研平台,在川菜、旅游研究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有全国最大的餐饮人才实训基地“烹饪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优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餐繁荣基地2个省级教学实训平台。有烹饪科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川菜工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川藏智慧旅游工程研究中心、中华饮食文化学院、欧美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创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等省级研究机构;有美食与旅游文化普及基地、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等省、市社科研究平台;有山地旅游研究院、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川菜特色调味品研究院、利和味道四川旅游学院联合川调研究院、火锅产业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马铃薯深加工研究所、龙泉山民宿研究院等校企共建的研究机构;有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乡村休闲旅游研究设计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等科研教学机构。学校是教育部餐饮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教育委员会主席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及国际教育分会主席单位,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117万册,电子图书70万余册,各类数据库资源20个;先后购买有CNKI、万方、维普、寻知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借阅系统。馆舍面积18000平方米,设有电子阅览室、现刊阅览室、特藏书阅览室、读者研修室、共享阅读空间及多个流通书库。 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4.5%,博士占比25%。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国家级人才7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天府峨眉计划专家、天府青城计划专家,天府工匠、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教指委委员,四川省乡村旅游培训、规划策划专家、文化和旅游专家、旅游青年专家,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四川工匠、三八红旗手、教学名师省级专家人才100余人;中国食品安全专家、非遗专家、烹饪大师、烘焙大师、天府名厨、成都川菜烹饪青年名厨、驿都工匠等行业知名专家人才40余人。 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立项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特色、优势、应用型示范、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14项;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宏志助航课程3门,教育部能者为师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应用型示范、精品在线开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思政示范”等课程共73门,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各类特色实验实训室180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214个,获省级新工科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8项;获7项省政府教学成果奖。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与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格鲁吉亚等国家(地区)的30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长期与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合作,开展海外实习就业项目。学校是“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参与东盟旅游教育合作;加入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提升项目可持续旅游人才,成为国内仅有的4所项目院校之一。学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与法国EPF工程师学院合作,举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校与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立全球第二家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国家化、专业化的高端酒店管理人才。 学校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厅局以及雅安、资阳等20余个地市州人民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省旅投、省商投等近100个企业及相关协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大量协同育人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先后为地方(行业)制定标准14个,为省市政府制定旅游、川菜、户外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咨询建议20余项。构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植根四川、面向旅游,立德树人,强旅报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的定位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校师生凝聚智慧、改革创新,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九江学院
学校介绍 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年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区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现有“一校两园”,其中丹枫园2100亩,紫薇园1569亩。下设23个二级学院,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附属口腔医院、1个江西省脑血管区域医疗中心。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校园环境和教学、文化、体育设施国内一流,建有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舞蹈剧场及大型室内综合体育馆、网球馆、台球馆、羽毛球馆、攀岩馆、游泳馆和射击馆等专业体育馆场,校园内有供学生生活休闲的芙蓉小镇,设有市校共建的九江交响乐团、九江青年歌舞团、九江合唱团。建有3个现代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26万余册,电子图书175万余种,有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建有22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学校2023年招生的本科专业7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会计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医学检验技术、旅游管理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列入省一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行列,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护理学、会计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点14个。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课程36门,2020年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7门。艺术学院和九江青年歌舞团合力打造的原创舞蹈作品《瑶光赋》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是本届“荷花奖”江西省唯一入围作品。同时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271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学校倡议发起成立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依托联盟和九江学院建设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中心。 学校依托九江地区庐山、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山江湖”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程。依托九江市十大千亿产业,建设以化工、生物、医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资源环境、数字经济等学科为主导的应用型学科群。化学学科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潜力发展一流学科,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为江西省重点学科。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签订协议,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 硕士研究生工作,已先后独立、联合、合作培养研究生286人。2021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规划重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2679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教授、副教授910人,博士630余人,研究生导师114人,其中博导7人。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2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10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3人,省“双千计划”入选者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3人,全国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金牌教授2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1人。学校聘请程天民院士、严陆光院士和李圭白院士等为名誉教授,128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柔性引进国内外等十余个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转用一体化、互动共赢的实体性协同育人平台。与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26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现有入园企业78家,吸纳1000多师生进行双创实践活动。精心打造“濂溪讲坛”文化品牌,深入开展读书月、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近年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红色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竞赛奖600多项。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平均满意度达96.5%。先后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留赣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市战略。建有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星火有机硅产业研究中心、江西油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等34个研究机构。主动对接九江产业经济发展,先后与九江市经开区、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等签订长期框架合作协议。“十二五”以来,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1340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按省新冠肺炎救治指挥部组建重症医疗队要求,我校附属医院8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夺取武汉保卫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学校扶贫点东山村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学校积极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庐山文化研究、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有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学校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俄、德、法、芬、韩、柬、美、日、泰、英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合作班、设立中俄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举办留学生中文、医学等专业教育,现有4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深入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2009年12月,我校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合作设立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柬埔寨最重要的汉语学习培训基地和中柬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3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并被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 学校以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生态、智慧、文化校园为目标,重视生态校园、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汉语国际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聚庐山灵秀,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进入新时代,九江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及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鞍山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位于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和祖国钢铁之都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辽宁省鞍山市。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3年升格为本科,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9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条战线。 学校占地面积75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37万平方米。设有1个学部,17个学院(系),1个附属中学。固定资产近4.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3亿元。图书馆藏书117.6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879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市地方领军人才3人,市突出贡献专家2人,市杰出专家1人,市高端人才99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7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优秀教师5人。 学校现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招生领域11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38个、高职专科招生专业11个,涵盖教育、文、理、艺术、管理、工、法、历史8个学科门类。本专科生招生省份29个。各类在校生总数23350人,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178人、普通本科学生11165人、普通专科学生3470人,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4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2项,教育部教职委重点建设课程2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6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省级优秀教材14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近五年来,获批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省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66项,省级虚拟教研室试建设试点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我校获批全国工商联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单位、辽宁省第二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高水平省级科研平台基地8个(辽宁省天然产物活性分子开发及利用重点实验室、鞍山师范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鞍山师范学院里仁馆、辽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基地、辽宁省新型智库联盟、辽宁省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基地以及辽宁工业文化理论与发展研究基地)。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7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590余篇,授权专利53项,多位教师获辽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023年,横向课题、科技成果转化经费达到110万元。学校主办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并在全国发行。 学校坚持“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坚定不移把教师教育作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提升办学声誉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辽宁省幼儿园师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凤凰教育集团、中兴通讯、达内集团、中软国际教育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成立了社会治理学院、健康产业学院,积极与区域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对接,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来年,先后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优创业社团”、“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及各类科技大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攀高,考研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充分挥人文艺术学科优势,助力区域城市文化建设。依托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国学中心、里仁美术馆,开展千山文化、北方陶瓷、鞍山评书传承、工业遗产、鞍山地方史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整理、传播工作。对鞍山矿山、矿坑、废旧高炉等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系统设计,助推鞍钢申报全国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着力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院校”,学校累计培养来自46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4000多人。学校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19所海外高校和27个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交流范围涵盖六大洲,在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构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办学体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是全国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副主席单位、“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单位、辽宁省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学校还先后获“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育基地”“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山东女子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女子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全国3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学校始建于1952年,1984年举办成人高等教育,1995年举办普通高等专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顺利通过评估,2021年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 学校有市中玉函校区和长清大学科技园校区,2005年9月,整体入驻长清大学城新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有实验(训)室95个,校外实习基地381余处。馆藏纸质图书138.23万册,电子图书168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72人。教职工920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36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7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首批高端智库人才入库专家1人。学前教育教研室、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市场营销学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团队”、经济学院“数字金融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立项团队4个。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5个教学院部,44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理学8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9个省/自治区招生。工商管理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以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为核心的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和数字媒体技术10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思政课“金课”,5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先后荣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幼儿园教师协同培养综合改革实践”获批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学校与省妇联共同创办的山东女子创业大学,先后培训学员5万余人,孵化创新创业项目150余项,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女性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基地,有力支持了山东妇女创新创业,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巾帼力量。“立体化、一站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幼儿教师校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省级创新实验区;金融工程(金融大数据方向)专业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项目被立项为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创意产业学院获批为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近3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20余项、省部级奖500余项。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科研立项与成果逐年增加。“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艺术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1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19项,出版学术著作121部、教材24部,授权国家专利318项。2020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实现了新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4项。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主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日益突出,先后获批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积极承担并参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妇女/性别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研究和制定等,“学前教育立法团队”负责起草的《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被评为2019年山东教育十件大事之一,并承担教育部幼小衔接行动计划和《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学前教育部分的起草工作。《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坚持以深化妇女/性别研究、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为宗旨,为全国三大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刊物之一。 学校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战略布局”,对接服务全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文旅产学研”首批促进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培训基地。成立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库和研究团队,积极服务山东省农产品品牌研究、学前教育、乡村旅游、老年服务与管理、数字创意等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对接类)”。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201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女子高校联盟,与国内外女子高校共同致力于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已与55个国(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学分互换、学位互授、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与国外女子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在线“世界女子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荣获“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先进单位”,与合作院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获得“山东省教育国际化优秀案例奖”。 学校坚持“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弘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勤学慎思、求真敏行”的学风,秉承“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不断攀登”的女院精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妇女儿童发展需要,强化性别平等教育和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四自”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先后培养毕业生7万余人,组织妇女干部、幼儿骨干教师和职业资格培训20余万人次。毕业生以扎实的综合素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获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学校正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和“12345”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确立的建设“坤德”“行知”“优雅”“绿色”“幸福”的“百年女大”战略愿景,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为加快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