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南财经大学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学校介绍
评论
(0)
薪资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办学历程】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云南财经大学
曾用名:-
法人代表:王敏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104694万
信用代码:12530000431203360J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237号
官网地址
http://www.ynufe.edu.cn/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71-65132629,0871-65197774,0871-65178884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99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
相关学校
湖北经济学院
关注
【薪资福利】体系不完善,没有固定薪资体系 【团队氛围】领导有毒三观不正,将利益放首位一点都不人性化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阜阳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阜阳师范大学是一所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学校坐落在千年历史文化古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阜阳。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老庄文化发源地、管鲍故里、三曹故乡,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有着“百亿粮仓、颍淮善郡、书法名城、生态水城”的美誉。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汇千里长淮锦绣,聚三清贯颍灵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便捷,环境秀美怡人。 学校创办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设立阜阳师范学院,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启动研究生培养,2019年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并获批为安徽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05年、2014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校60多年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应用型优势初步彰显、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省属地方高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7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广泛赞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在校本科生21196人、研究生746人,占地114.3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6.23万平方米。学校设置 17个教学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72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现有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立项建设点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学前教育、生物科学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1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有环境激素与生殖发育、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等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功能性果饮生态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抗衰老中草药、生物质转化与污染防控等3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节、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信息功能材料结构与器件等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生物标本馆被认定为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图书馆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称号。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001.7万元,纸质图书207.67万册,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库等41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以及皖北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农民工研究专题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83人,94%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占比2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7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57人;拥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8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9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方维海院士等兼职教师109人。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684项,横向合作项目324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4项,2021年学校教师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642篇,其中二类以上期刊论文1128篇,获国家授权专利642项;出版著作208部。主办出版《阜阳师范大学学报》《阜阳师大报》《安徽基础教育》。 学校不断彰显实践育人特色,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五年来,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921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4240项,位列《2017至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TOP300)》第205位、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20)第18位;学生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179项,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20项。毕业生角色转换快、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期坚持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第二课堂活动,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第一批“安徽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自胜、勤行”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育人、求真务实”的学校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德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学校坐落于中国太阳城—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城市。 学校始建于1971年,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德州学院。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批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2年成为省硕士学位授予精准培育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教育国际交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德院精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占地面积约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馆藏图书243.2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现设有22个二级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7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000余人,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学历留学生28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500余人,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70余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泰山学者”、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科学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2人,获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和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18个。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着力打造师范教育和“健康+”等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学科专业结构。建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院士工作站、省高校实验室体系、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省外事智库等15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个,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8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58门,省一流教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等97项。现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近五年,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53项。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近五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8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1738项、省级奖3357项,形成了毕业生深造率、综合就业率“双高”的鲜明特色。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服务水平。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医养健康研究院、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强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德州市签署合作发展协议,全面推进城校融合发展,共建附属中学、附属医院等。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0个,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共建省级科研平台9个,市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1个。近五年,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218项,开展横向技术合作课题100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7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19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0项,其中石墨烯场效应管及增强拉曼生物传感器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校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行动计划,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在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5个。建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5个,山东东盟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高校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获批并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高质量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国侨办“网上外派教师试点”等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获批举办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孔子学院,成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收院校。招收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学历生和语言生400余人,取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 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学科筑峰、人才汇聚、协同创新、开放提质、治理优化、条件提升、民生改善、文化赋能九项工程,努力实现应用转型、办学层次、治理能力三个蝶变,奋力开创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玉林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玉林师范学院坐落在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东南部的千年古城、对接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的玉林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目前,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有64个普通本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东南亚、中亚等国家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588人。截至目前,学校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310人,共培养外国留学生近1200人。 发展历程。学校创办于1945年,原名广西省立鬰林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广西玉林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层次的专科生。1994年更名为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玉林市教育学院、玉林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玉林分校,合并升格为玉林师范学院。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被列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被列为广西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同年,开始与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5年成为自治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与整体转型试点院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合作院校。2017年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和审计工作。2019年再次当选为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含本科教育、成高教育、留学生教育,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700亩,总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379.8万元,图书馆馆藏各类中外文献纸质图书202.4万册、电子图书207.3万册,学校信息化建设覆盖教学、科研、学生宿舍、家属区等区域的所有建筑物。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49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9人、正高职称150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超过80%;具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11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特聘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高层次人才、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自治区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先后获评为广西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首批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教师培训基地、广西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教育基地、广西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广西第一批初中教师教育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拥有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群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获得广西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3个、广西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入选教育部名单,形成了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支撑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多万“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义务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学校建设有广西院士工作站(园艺工作站)、广西农产资源化学与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东南特色农产资源高效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东南珍稀经济物种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一流学科(系统科学)、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白俄罗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近年来,学校荣获广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三等奖30项,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荣获国家基金项目80项。2019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2020年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021年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社会服务。学校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玉林市政府共建玉林市大数据研究院、桂东南历史文化博物馆,与玉林市人大及贵港市人大共建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及玉林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与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共建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了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院、玉商文化研究中心、桂东南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广西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广西地方文化研究与信息服务中心、碳酸钙产业研究院、广西传统工艺(芒编技艺)工作站、中国—乌克兰纳米炭黑联合研究中心、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新材料育成中心等。 社会声誉。学校生源持续向好,近年来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荣获“全区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广西森林单位园区”“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发展目标。学校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循“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建成“国内知名、区内领先,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川北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川北医学院坐落在四川省南充市,现有顺庆和高坪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学校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1965年升格为专科,1985年升格为本科,定名为川北医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4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6年获批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顺利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23年获批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优先培育”类高校。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办学理念,秉承“敬业、博爱、求是、创新”校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办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思想,现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文、管、法、工、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学校办学基础优良。建有19个二级学院(系),开设26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个;3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8所教学实习医院。 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高校、四川省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1.9万余人。学生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佳绩。学校连续多年获评“四川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目标完成先进单位”“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特聘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 四川省千人计划以及留学归国专家学者等100余人。教师获评“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称号。学校获评“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学科实力持续增强。 现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省卫健委医学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建设学科、省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等28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博士联合培养基地1个。硕士学术学位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31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中医、公共卫生、公共管理、医学技术7个授权类别,涵盖37个专业学位领域。临床医学为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科。 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建成省级及厅市级科研平台23个,其中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6个、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现有省级科研团队3个,院士工作站1个,科研公共平台1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90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超过20%。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50余项,教师的学术论文在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川北医学院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 学校对外交流深化拓展。招收来自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16个国家留学生,留学生影响系数居全省前列;与美国托莱多大学、萨鲁斯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理工学院,日本宫崎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开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非遗文化、医疗技术等中外人文项目交流;与南充市开展战略合作共建高水平医科大学,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合作全方位推进;与民盟广东省委合作不断深化,暨南大学在学校建立临床医学博士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牢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医疗优势,主动作为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川陕革命老区,助力南充建设现代化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附属医院列入国家层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被认定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川东北区域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医疗辐射川东北3000多万人口,在突发事件救援救治工作中,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坚决护卫人民群众健康,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对口帮扶点均高质量脱贫摘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连续多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表彰。 当前,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365总体布局”,深入落实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川北医学院发展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济宁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一、历史沿革History 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始称济宁医士学校。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先后更名为济宁卫生学校、济宁医学院、济宁医学专科学校、山东省医学专科进修学校等,1987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济宁医学院。学校现有济宁太白湖校区、任城校区和日照校区,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区共建教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二、教育教学Educationand Teaching 学校是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医科院校,作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19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面向全国29个省 (市、区) 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4项,国家级示范中心、国际合作实验室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10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等34门。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广大毕业生以“业务扎实、品德高尚、作风朴实”受到广泛好评。“十三五”以来,荣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竟赛奖4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奖近3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2项、省级特等奖16项、省级一等奖46项。 三、师资力量Faculty 现有教职工1560人,其中专任教师1268人高级职称教师616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94.8%,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99人;有泰山学者9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14人。 四、学科科研与社会服务 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ociai Service 临床医学学科保持ESI全球排名前1%,构建“345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有省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省中医药等重点学科7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15个,立项建设省级培育科研创新团队18个。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山东省院上工作站1个,山东省出生缺陷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1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3个,省重点学科5项。2016年以来,获省级、厅级奖励1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8项,发表ESI高被引论文44篇。获批山东省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及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和山东省医学会法医学分会挂靠学校,主办《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和《济宁医学院学报》。司法鉴定中心被授予“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是山东省法学院校法治人才培训基地、省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省法医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山东省唯一法医全领域领军机构。 五、文化传承 culturalHeritage 学校根植孔孟之乡,传承儒家思想,办医学圣地教育,育儒风海韵人才。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办学宗旨,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校训,弘扬“求精、求是”校风,形成“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明确“三区一园”办学格局和“一体两翼,强龙头”办学定位,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奋斗目标,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六、附属医院 Afiliated Hospital 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6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固定资产总值25.03亿元,开放床位4100张,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连续4年全国百强,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在山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全省前五,多次荣获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通报表扬,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同级医院第一方阵。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ForeignExchangeand Cooperation 多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开放办学,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英国华威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俄罗斯普利沃茨斯基研究型医科大学、埃及阿勒旺大学、韩国忠南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国际健康促进协会等多所国 (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按照“立足区域、面向山东、部分优势学科专业辐射全国”的定位,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南阳理工学院
关注
工作环境可以,福利待遇不行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滁州学院
关注
学习环境优雅,草木茂盛树木成荫,宜学宜生活
评价
2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小学和学前师资为重点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其前身江苏教育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江苏省17所公办本科学校之一。1959年,学校在全国省级教育学院中率先举办普通本科教育。学校在“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复办。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学校坚持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为己任,准确把握大势,科学判断形势,顺应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取向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是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校长领航班培训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等均为学校挂设机构。一个互为依托、功能完备的教师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正助力学校在江苏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设有14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涵盖9个主要学科门类。优先发展师范类专业,17个师范类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各学科,其中13个专业承担江苏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任务。适度发展非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紧扣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师范类在校生占比68.7 %,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教学内涵建设扎实推进。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品牌专业1个、重点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实践教学中心3个。拥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优秀创新团队各2个,建有全省教育领域唯一重点培育智库。2013年以来,建有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9门,获评江苏省重点教材19部,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引培并举,扩大师资规模,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现有专任教师588人,高职比为43.37%,博士比为42.69%,其中国家督学、省督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双创博士”、省五一创新能手、省社科优青、紫金文化人才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等80余人次。 开放办学格局稳步拓展。构建“三方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完成。先后与10余个国家(地区)的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俄罗斯文化中心、西班牙文化中心和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获批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1个。与省内外中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事)业及科研院所等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331个。 办学条件保障明显改善。现有石湫、草场门2个校区,占地面积71.8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8.5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2.0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73.23万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场所340个,拥有纸质图书135万册,可利用电子图书470万册。 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各级卓越教师培养,积极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科、文体竞赛奖项895项,其中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17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57项,获奖总数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7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敬业、求真创新”的校训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高举师范旗帜,保持强大定力,不忘师道初心,牢记育才使命,为江苏教育战线输送了20余万名合格人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信念不动摇,开拓进取不懈怠,埋头实干不松劲,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固本创新,努力将学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学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曲靖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曲靖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属本科高校,位于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曲靖市。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开办的“师范传习所”和1912年设置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 设18个教学科研机构、6个教辅机构。校园面积1399亩。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5000余人。建有全日制公办小学——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现有教职员工1090人,其中专任教师880人、外籍教师2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38%,硕博教师占专任教师81%。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突省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等共26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20余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6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中科院院士朱敏担任学校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院长。 设有全日制本科专业58个(含师范类专业19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省特色(重点)专业5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承担国家和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76项。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2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获得2个省级一流学科,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94项,出版专著、编著、艺术作品集和教材420余部,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成果奖98项。2022年9月以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自然》)发表3篇论文。入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是“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学校。 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徐文烈将军、《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抗日名将王甲本;“全国三八红旗手”胡艳,“云南省百优校长”郭跨存,“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梁春林,“全国模范教师”徐瑞等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744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资助418项。在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校中,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占比30%。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坚持师范底色,为滇东北乃至全省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教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职后培训教师超过10余万人次。曲靖市75%的专任教师、82%的教学骨干、74%的中小学校长,9个县(市、区)的多任教育局长均毕业于曲师。 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合作共建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橄榄纹曲师鱼”成为全国唯一用高校命名的古鱼化石;对“南碑瑰宝”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进行了数字化研发;“测序传感器”研发提高了区域电力智能化水平;建成曲靖红色文化展览馆,充分展示了地方文化资源。 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曲靖分院”,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批华文教育基地。与英、美、加、澳、新、法、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交流合作关系,长期聘请英、美、俄、泰、印尼等国外专外教到校任教,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分院”,成为第三批华文教育基地,在泰国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招收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秉持百年师范办学传统,以“刚正博爱,睿智笃行”为校训,熔铸形成“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曲师精神,赢得了“千里珠江,源头启航。园丁摇篮,桃李芬芳”的美好赞誉,已发展成为曲靖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进一步坚守师范底色,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特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曲靖师范大学、服务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