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建理工大学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具有12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的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福建理工大学
曾用名:福建工程学院
法人代表:童昕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78904万
信用代码:12350000746375087E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学府南路69号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91-22863181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20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相关学校
盐城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余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湿地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56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品牌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8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批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学校是江苏省也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学校现有14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软件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省重点学科4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4个,其中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被评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沿海发展智库是江苏省首批15家重点培育智库之一。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余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00余人、博士500余人,210余名教师被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8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韩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9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来华留学专业,鼓励师生进行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推动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学科建设接轨前沿。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五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荣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获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29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每年有近700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获评江苏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连续多次被表彰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学校是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文明校园、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绿色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包斌、陆一军夫妇当选“中国好人”,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当选“助人为乐”类江苏省道德模范。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亿余元,中外文藏书198万余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智能医疗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学院等9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8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600人。现有院士1人(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江苏省突贡、“外专百人”、“双创人才”、“特聘教授”、“333工程”、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200余人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虚拟仿真教研室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2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江苏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9个(项),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含一流、特色专业)10个和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9个。国家一流(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省级项目129个(门、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个。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6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190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00余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余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230余家、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智库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英、法、美、加、澳、新、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继往开来、实干创新,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闽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于1958年春。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由此开启本科教育之扉。1986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9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亩。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学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1849人。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19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海军高新人才工程、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0人次。 学校现有1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19个硕士点,2个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国家级和省级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项目23项。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战略,以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现有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教育督导智库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智库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欧美、澳新、日韩、东南亚各国和台港澳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关系,开展稳定的友好合作。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至今已招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来校修读汉语非学历课程和本、硕、博学历专业。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落地,是“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的中方成员单位,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双学位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课程、硕士预科等项目,为本校和国内学生提供赴海外留学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对台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先后编辑出版《台湾通史》(6卷本)、《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台湾族谱汇编》(80册)等一批涉台研究著作,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建立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具备联合招收港澳台侨本、硕、博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测生、统测生、“分科测验”学生资格,与台湾地区30余所高校保持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2011年至今连续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选送1500多名大陆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学校秉承“博学 明理 砺志 笃行”校训,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多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福建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漳州市历届党政主要领导都亲临学校现场办公,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闽南师大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统一、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海内外闽南人统一战线构建”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东南亚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东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199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坚持“习礼乐文、精于术业”的办学理念和“法治、科学、民主、阳光”的治校方略,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40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的财经类院校,是广东省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现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地处琶洲国家级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478万元;图书馆藏书503万余册,有电子期刊册数143万,馆舍面积5.4万平方米。学校实验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2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与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文科、交叉学科。共有30个教学科研单位、66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经济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学和法学2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字经济学是“冲补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安全学是广州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2000多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形成“湾区融合、商法融合、商技融合、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的“五融一体”人才培养特色。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33项、全国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5篇,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学科竞赛获奖数量位列2018-2022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18名。毕业生质量高,社会评价好。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6%以上,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十大经济创新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及一批知名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等杰出校友。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160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57%,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4%,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约26%。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聘任校级“南岭学者”4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9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7支,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9人。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研理念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贡献广财智慧,发出广财声音。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在《法学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829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省委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84篇。学校聚焦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参与起草地方法规6部,113份研究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9份研究咨询报告获得中央主要领导批示。125份研究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党政机关采纳,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财方案”。有70位专家被聘为省级以上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3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来源智库。与广东省委网信办、省人社厅、省工商联、省财政厅、省政数局、云浮市人民政府、海珠区人民政府、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校政行企深化合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实施对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化教育项目。现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中外财经教育联盟、中美省州大学产教融合联合会、粤港澳高校联盟及其相关子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单位、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筹建合作院校、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合作院校、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立项单位、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最佳合作单位”,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数字经济联盟。歌德语言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家提供德语语言培训和歌德等级考试的官方权威机构。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在未来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工作总目标,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淮阴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在6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苏北地区教师的摇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和“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文明校园”“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30余项,连续获得江苏省2020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学校目前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学校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11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2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学生屡次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披金斩银。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持续保持稳定,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自科优青4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省级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7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0余项,省部级项目4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效凸显。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电子商务学院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近五年承担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2700余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新的发展时期,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朝着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阔步迈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已成为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50强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7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80人。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文、经、管、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共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 学校倡导并践行“双惟育人”理念,先后开展了科研实践班、双惟实践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是江西省至今唯一获得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开启“书院式”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专业认证。学校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在第五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均夺得金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升学率一直名列江西省本科院校前列,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实现了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的重大突破,培养和引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中药制剂创新团队入选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药制药教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入选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全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入选。 学校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白头翁皂苷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制定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1部分:要素》《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2部分:电子标签》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我校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中药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临床医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全球前1%与5‰行列。中药炮制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理论和技术,创新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开创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格局。 学校依托3所直属附属医院,服务人民健康。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江西省肛肠医院)是江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龙头和中心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年服务量达百万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江西省中医医疗联合会理事长单位。由附属医院牵头推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四批建设类项目,已顺利揭牌运行,正全力打造引领江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样板、新高地、新名片。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被获批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创办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组建了江西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抗疫期间,学校勇担责任使命,牵头制定了江西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建立了除武汉以外首个纯中西医结合定点救治医院,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派出多支医护队伍支援上饶铅山、上海、南昌抗疫,组织中医药专家援助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谢意。 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学校研发的中药制药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被100多家企业采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创办中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牵头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相继在葡萄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在葡萄牙、瑞典和突尼斯等国建立了中医中心,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中外高校组建了“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学校圆满做好了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的协办事项,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颜色”,得到国内外嘉宾的好评称赞。 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河北地质大学
学校介绍 河北地质大学创办于1953年,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国家自然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任学校名誉校长。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地质部直属院校,学校始终以“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核心使命,秉承“达观博物”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历经近7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逐步形成了“资源环境〸”多学科协同发展和深度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 时至今日,学校拥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67个本科专业。《河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方案(2021-2025年)》中,学校被纳入河北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序列,“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其中“地质学”一级学科被列为重点支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被列为重点培育学科,拥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会计学、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资源勘查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9个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经济统计学、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地理信息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经济学、软件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视觉传达设计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会计学、土地资源管理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地质矿产教育创新高地、管理教育创新高地、水利水电教育创新高地、经贸会计教育创新高地4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8个河北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学校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数学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应用统计、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电子信息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拥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约18000人。2016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9人,其中49.0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43%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当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省青年拔尖人才、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60人。近年来,学校全职引进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宋明春教授,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季强等一批杰出人才。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87人,其中院士14人。尚国琲公共管理教师团队、李英杰地质学教师团队分别入选首批和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办学保障能力提升。图书馆现有藏书16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400余种,电子图书510万册;拥有地学实验中心和经济管理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珠宝首饰与矿物加工实验中心、数字国土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建有各级实习实训基地243个;学校还建有地球科学博物馆和钱圆金融博物馆,其中地球科学博物馆是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通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提供保障。近五年来,本科学生完成科研项目598项,发表科技论文828篇;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广告艺术、人文知识、英语大赛、攀岩、足球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每年有百余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唐建哲同学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大局,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就业工作形式,优化精准就业服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搭建了“智慧就业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现在拥有注册企业6024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价值引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干事成才观。我校毕业生董文帆入选教育部公布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名单。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2017年季强教授团队在同一期《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21年6月季强教授关于古人类头骨研究的文章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the innovation》杂志发表,并正式将该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人属的新人种:“龙人”,“龙人”研究成果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刷新了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和国外重要媒体对此重大研究成果予以广泛报道,称这一研究成果是“2021年震惊世界的十大科技成果”“人类史前最有突破性的六大发现”“2021年科技界五项重大事件”“2021年九项重大科学事件”,并入选“中国古生物学2021年度十大进展”。学校拥有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矿产资源战略与管理研究基地、硅酸盐固废资源化利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校级科研平台,34个科研团队,拥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30余个专业实验室,以及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科研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凝练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管理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构建了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各学科科学研究工作交叉融合的发展局面。 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捷克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校的捷克奥斯特拉发技术大学孔子课堂,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为师生与欧洲的交流架起了友好的桥梁。面向国内方面,学校先后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上海市地质调查局、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开放办学空间。 近7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过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徐德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毛景文、谢玉洪,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成秋明,原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南极科考队队长李院生,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张宏,“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华夏人寿保险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赵子良,中海油总公司勘探专家徐长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多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李春来,深钻大陆7018米的总指挥张金昌等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毛泽东、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切接见我校师生。温家宝同志把他亲自采集的岩矿标本和撰写的《温家宝地质笔记》先后赠予学校,勉励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回首过去,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几代人以校为荣,艰苦奋斗,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将继续发扬传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将我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在资源环境及相关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创新型多科性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淮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历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追求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厚植服务基层、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培养造就了情怀深厚、专业硬核、甘于奉献、扎根基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经过一代又一代淮师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淮师大精神和“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 学校有相山、滨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园依山而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舍建筑面积67万余平方米,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810余万册。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66万余台件,总值3.74亿余元,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现有15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2018年本科专业整体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700余人,研究生204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40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480人,其中有博士740余人(含在读博士)、硕士6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三八红旗手2人,省教学名师43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8人。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项目(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0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拥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3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3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8门省级线上线下等形式精品开放课程。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校智库。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省级特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59所高校(机构)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淮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老挝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开拓高水平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自2016年起,接收日本合作高校学生短期留学;2019年,正式启动外国留学生(学历生)招生培养工作。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41名。近三年,140余名师生参与国(境)外合作高校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3万余名毕业生,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获批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安徽省第二批省级节水型单位等称号,并为淮北市获批全国文明城市作出重大贡献;获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多次获得“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32次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对高校领导班子党建和发展的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 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坚守大学使命,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尽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海南医学院
学校介绍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而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4月,总书记考察海南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赋予海南新的更重要使命。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既需要高水平高校力量的支撑,也需要高水平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保障。 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既承担着高等教育强港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重要基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自贸港建设,服务于海洋强国、南海安全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南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助力“健康海南”和“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发展热带医学、服务“一带一路”尤其是东南亚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海南医学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海南医学院座落在素有“椰城”之称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其前身始于创立于1947年的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和创立于1948年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现有城西(主校区)、桂林洋(新校区)和龙华等三个校区,占地1416.71亩。学校秉承以“厚德、严谨、博学、和谐”为核心内容的校训,不断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六位一体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毕业生,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全面开启了海南省独立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新时代。 秉承“以本为本、本研并重”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学校已经形成了面向全国招生,涵盖全日制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40人。其中,本科生12207人(含留学生63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在校生荣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中国地区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学校现有教职和医务员工1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专任教师中,校本部7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79人,教授163人,博士学位占比近51.27%。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15个。 秉承“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理念,坚持教育强校战略。学校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国家临床(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各1个。学校拥有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3所全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直属附属医院,总开放床位数7020张,年门急诊人次588.09万,出院人次25.73万,分别占全省的12.64%、21.13%,为海南省“大病不出岛”和临床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学校还拥有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2家教学医院、2个合作共建疾控中心,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秉承“聚焦特色,服务地方”理念,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学校建立了热带转化医学、急救与创伤研究、生殖健康及相关疾病研究与转化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近5年,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4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万篇,其中被SCI收录2891篇,中文核心2279篇,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0项,其中其中海南省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主办6本学术杂志,其中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亚太热带医学杂志)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亚太热带生物医学杂志)是国内仅有两种被SCI收录的全英文国际热带医药杂志,分列全球SCI热带医学期刊第7位和第18位。 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泰国玛西隆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Samuel Waxman癌症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成立“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南医学院西英格兰学院,发起成立了由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2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已成功举办5届国际热带医学高峰论坛。 秉承“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战略。尤其是,2023年9月1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全职聘任著名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担任海南医学院院长,并印发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海南医学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依托学校实体化运作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自此,海南医学院以极大的勇气、胆识和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展开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并呈现上下齐心,活力迸发的新局面,一批饱满情怀、具有创业之志、创造之力、创新之能,育人之心的海内外人才纷纷加盟海医,为把海南医学院打造成展示自由贸易港医学科教成果的靓丽名片而共同奋斗! 海医发展,未来可期!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南宁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南宁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师范院校。南宁地处亚热带和北回归线以南,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西南地区连接出海通道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这里满城皆绿、四季常青,被誉为“中国绿城”。 南宁师范大学的五合、武鸣、明秀、长岗四个校区就坐落在南宁的绿地青山之间,占地面积共3383.1亩。学校图书馆藏书231.6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83.08万册。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学校,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单位,2019年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同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7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同年9月并入广西民族学院,1961年9月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6年7月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1978年12月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1979年2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5月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1998年6月,举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12月,创建于1905年的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启用;2018年11月30日,学校通过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8月,学校武鸣校区启用。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出“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培养了13万多名服务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截至2022年6月底,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2047人,硕士研究生2915人,专科生230人,预科生287人。 日臻完备的办学平台。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普通本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桂台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广西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本科教育发展研究院,拥有一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省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心。是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全区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修基地、广西“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项目试点高校、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示范基地、广西农业经理人培养培训基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34个。 博学求精的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2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4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499人。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04人次,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4个。2017年9月,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任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任职或讲学,近五年新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50余人,其中院士3人,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特色彰显的教学改革。学校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8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31项。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一流/精品课程97门,广西普通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个。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2017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奖项7188项,其中全国奖项510项,包括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冠军等。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上,我校3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获奖比例、获一等奖比例居全国第一;在第1至12届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341项,获奖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广西高校第一。我校教师在首届及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选拔赛中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获第一。2004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稳定,连续17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在相关行业领域成就突出,涌现了众多国家和自治区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以及“亚洲女飞人”韦永丽、80后著名作家辛夷坞等一批知名校友。 与时俱进的学术科研。学校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80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项。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2020年被武汉大学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摘编)60余篇。 锐意拓展的教育开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人华文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民族器乐发展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韩语文化中心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和“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留学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加;学校是港澳台地区学生接受单位,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与香港、澳门等地高校合作每年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承办了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20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国际研讨会、2019年东盟文明互鉴与传播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东盟比较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先后12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奖励、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志愿服务组织、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奖项等荣誉。“红水河”网站2次入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有校级学生社团56个,其中5个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2019年易班优课教学活跃度高校中排行全国第四,全区第一,2020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工作站,2021年荣获全国易班共建高校。 求真务实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着力培育标志学校新形象的文化品牌,着力构建高品质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