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61 《三国演义》中,刘备双耳垂肩、双手过膝,关羽面如重枣,这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的相貌有这样的描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读到这样,人们不仅会发出疑问,从人体生长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耳朵再长,也不可能垂到肩上;双臂再长,手也不可能超过膝盖吧?更不可思议的是,不仅是小说中这样描述刘备,就连可信度极高的正史《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也说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首下膝,顾自见其耳。”难道历史上的刘备真的长成这个样子?
其实,刘备不是这个样子。小说家或史学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特殊描述,是为了突出他与常人的不同。如果追根溯源,这种对君王们天生异相的刻画,是因袭佛经中对佛的瑞相的描述。在佛经中,有不少关于佛的瑞相的描写,比如,《金光明经》就说,佛眉间毫相,白如珂月;修臂下垂,立过于膝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史家也会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对此,有的学者曾做过探讨。比如,季羡林先生就在《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一书中说,史书中对刘备大耳、长臂的相貌描述都是受佛教的影响。
《三国演义》第一回不仅对刘备外貌特征进行了描绘,也对关羽的形象作了描述。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很容易为人接受,但“面如重枣”就显得夸张了。因为一个人的脸再红,也不可能像红枣的颜色那么深。索诸史籍,《三国志》中并没有对关羽这样描述。根据《辞源》可知,“面如重枣”这样的说法到宋元时期才有。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把关羽描写成如此形象呢?
在中国古代,小说主要是针对识字不多的下层民众。小说中写的都是下层民众对人物的理解,描写也都趋同于大众认知。宋元时期,戏曲兴起,这种文学形式也是面向下层民众的。所以,小说和戏曲通常会相互借鉴。戏曲的曲目大都源于流传的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是按照小说中的讲述设计的。同样,小说也会借鉴戏曲中刻画人物的一些手法。
戏曲喜欢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物性格:用红脸指代忠义之人,比如关羽;用白脸标示阴险之人,如曹操;用黑脸表示暴躁之人,如张飞,等等。小说作者这样写关羽,目的是把小说中关羽的形象同戏曲中的忠义之人联系起来,达到更加直观的效果,并不是因为关羽真的生成这副相貌。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