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4 韩愈坚持的“道统”是什么,后世儒家为何高度尊崇他?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在思想上,他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也是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重要先驱之一。
韩愈所生活的唐代中后期。儒家思想自被汉武帝奉为正统以来,日益僵化,失去活力。在人们对儒家思想兴味索然的同时,佛、道开始盛行,佛教尤其受到上自皇帝,下自普通百姓的普遍信奉。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韩愈为反对佛教,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提出了“道统”说。
韩愈所谓的“道”,即指孔孟的“仁义道德”。韩愈认为“仁”就是“博爱”,“义”就是做该做的事,内心具备了“仁义”便是“德”,照着自己的这个方向去实践便是“道”。他还称儒家之“道”与佛教的所谓“道”有根本的区别。针对佛教性情对立、要求灭情以见性的观点和主张“出世”的态度,韩愈则主张因情以见性,即在克制情欲的道德修养中改善人性,以符合现实伦理道德的要求。同时,为弥补儒家思想仅以政治伦理为务,没有自己的宇宙观和心性理论的缺点,韩愈又综合了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理论,并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确立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并第一次将儒家的“道”抽象为以道德为中心的客体精神,从而使儒家能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佛、道相抗衡。
所谓“统”讲的是儒家学说的师承关系。韩愈认为,“道”发端于尧,经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发展到完备。孔子后,诸儒不得要领,只有孟子得其真传,孟子后失传,到他自己又续接上了。所以他提出,他的使命是师道、传道和卫道。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韩愈“触排异端,镶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他毕生“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努力以自己的学术重建儒家精神,对于儒学的弘扬,功劳甚巨。而他的“性三品”对宋明心性理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后世儒人多认为他继承了孟子的儒学正统地位,对之格外尊崇。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